习近平总书记5日下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
从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到今年3月全国两会上共商国是时再作深入阐释,“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高频词。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广东代表委员和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和科技创新强省,广东从来都是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回望过去,凭借敏锐嗅觉和苦干实干,广东总是能够捕捉到时代风口、引领时代浪潮;立足当下,广东正将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高质量发展欣欣向荣、势头良好;放眼未来,广东坚定扛起“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使命担当,勇当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高质量发展道路必定越走越宽广。
开启“新”征程,凝聚“新”力量,拥抱“新”未来。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南粤大地上,一股股“新”的力量正喷薄而出,不断推动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幅幅传统产业换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的美好图景,正在南粤大地徐徐展开。
航拍广州珠江两岸。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俊杰 摄
一股向上升腾的“新”力量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今年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今年政府工作重要任务之一。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
从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发展新质生产力”列入2024年重点工作;从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到今年全国两会上共商国是时再作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以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引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大道越走越宽广。放眼全国,一股股蓬勃向上的“新”力量正在冉冉升起。一场场奔赴高质量发展高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积蓄未来发展新势能的接力赛正按下快进键。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议话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广东代表委员和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广东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我倍感振奋。”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聂竹青说。
“作为环境资源界委员,现场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我感到非常激动。”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新明说。
……
全国两会现场,代表、委员讨论气氛热烈,发言妙语不断。
来自广东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要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加速前进,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向着产业科技高峰全力攀登,加快催生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科研人员在研发室做实验。(资料图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廖雪明 摄
一场南粤大地的“新”实践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总是善于用敏锐嗅觉捕捉时代风口。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当前广东必须把握的时代风口。
今年2月6日,广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月18日召开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
……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广东坚定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快马加鞭、以“新”提质,大力发展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蓬勃发展,经济发展实现“量”“质”齐升。
在南粤大地,我们看到,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从天到海,从微观到虚拟,一系列成果喷涌而出。
向空天探索,“鲲龙”AG600研制成功,大疆无人机畅销全球,量子通信、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如火如荼;向深海挺进,冷泉生态系统、大洋钻探船、深海科考中心加快建设,深海开发能力大幅提升;向微观进军,散裂中子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发展提供了新工具,微生物研究找到了新的热量来源、蛋白来源;向虚拟空间拓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竞相发展,数字经济方兴未艾……
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和科技创新强省,在全球正展开的抢占战略制高点比拼中,广东必须始终保持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勇气,着力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示范地、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担当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扛起“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的责任。
广东奋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代表、委员们也感同身受。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离不开科技创新引领。”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斌,作为深耕航天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关注商业航天发展和产业聚集。“商业航天技术辐射面广、关联产业多、产品附加值高,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其中,广东商业航天民营企业数量众多,发展前景广阔。”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建设一流的营商环境。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说,近年来,国家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成绩显著。地方层面来看,广东出台了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并打造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多措并举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广州通过启动营商环境6.0改革、制定“支持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38条”等系列政策,亦在全力打造营商环境高地。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鼎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李政表示,广东有雄厚的产业基础,特别是在制造业、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也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场景。
……
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广东正持续发力,南粤大地正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奋进态势。
广州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以上;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1.9%;珠海2023年“4+3”产业实现增加值1194.09亿元,增长7.4%;佛山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301.41亿元,同比增长6.6%;东莞2023年“五支四特”产业中,主导产业发展持续回升……
一份《广东新质生产力2023发展调研报告》显示,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早、速度快、总量大、体系相对完整。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链正在形成、相关产业链竞争力明显、重点产业全国领先。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集群度高,必将成为全省打造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储能池”。
在广东,新质生产力,正凝聚“新”力量、点燃“新引擎”。作为勇争先锋的经济大省,广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肩负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自然更要力拔头筹、走在前列。
广州南沙灵山岛尖(资料图片)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俊杰 摄
一个携手共筑的“新”未来
广东具备了坚实的产业科技创新基础和创新优势,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广深港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4年居全球第二位,全省上下已形成强烈共识:高质量发展是广东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出路,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创新驱动发展。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赋予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和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高质量发展动能,则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的必由之路。
奋斗的你我,成就奋进的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各行各业提出了新要求,也需要各行各业凝聚共识、奋发作为。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建锋说,国有企业必须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认为,“制造业当家”就要用新技术打造新质生产力主引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表示,家电行业过去是典型的传统制造产业,对创新的需求更迫切。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演变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制造业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推动,应进一步鼓励更多企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表示,广药集团要紧抓机遇、积极作为,将实施科技创新领跑工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大南药突破工程,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和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已成为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和战略制高点。”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工商联主席、朗华集团董事长张春华建议,大力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出海赋能新兴产业,加大服务贸易输出,拉动经济新增量。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有质的不同,所谓的‘新质’,一定是更自动、更智能、更高效及更环保。”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钟铮称,当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增长,还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表示,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以及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的过程,要由市场出题,让科技界答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让需求方和供给方有效连接。
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袁玉宇认为,要更好发挥产业人才、产业专家的力量,使创新成果转化更好直面市场需求。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乡村振兴践行者,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阳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黄显良建议,加强对农民尤其是返乡创业农民群体的培训,加速培育一批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人才队伍,催生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产业技术转型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可围绕重大科技攻坚、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人才资源优化组合,搭建港澳与内地“发展桥”,推动港澳在内地布局科创“飞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重大载体平台,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以港澳所长服务国家所需。
“建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建议,在需求侧加大政策力度,着力扩大内需;在供给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同样,在全国人大代表,鹏城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看来,要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带动作用,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高文举例道,在低空经济领域,如何进一步让无人机产业形成更大的经济规模,特别是在物流或运输载人方面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完善的配套政策和配套设施。
……
江山展新颜,奋进正当时。
站在一代代人为之奋斗奉献的南粤大地上,向着“新”的目标进发,我们豪情满怀。
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康庄大道上,拥抱更加美好的“新”未来,我们信心坚定。
传统产业也需寻找向“新”力。(资料图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陈忧子 摄
传统产业向“新”力何处寻
如今,新质生产力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过去被认为和“新”不搭边的传统产业,其新质生产力从哪里培育成型?又该如何培育成型?在此次全国两会上,这些问题也成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焦点。不少代表委员认为,传统产业往往历史长、体量大,但要保持传统优势,就得迎接新风口,寻找转型升级向“新”力。
向“新”力,该从何处寻?传统产业的问题不在于没创新,而是为什么“创新不了”。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茂名市副市长梁浩表示,以化工产业为例,国内石化产业长期以来倾向以规模的增大带来经济效益提高,加之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和技术瓶颈制约,在产品结构优化和高端化、差异化方面资金投入较少,存在“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矛盾现象。但创新并非靠口舌之快,推动创新的难点、卡点在哪里,向“新”力的突破口就在哪里。他说,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要从实验室试验到规模化量产,就要经过化工中试。但创新成果的转化,往往也卡在这一环节。在梁浩看来,化工产业要走上新一轮的转型升级赛道,首先要把路打通,他建议完善相关规范和管理,推动化工中试项目落地。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佛山市政协副主席、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二级教授唐冬生则建议,国家要从宏观层面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不适应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传统产业,应加速落后产能的自然淘汰;同时,通过引导资本市场,集中有限的产业资金,整合少数优势传统产业,打造少数传统产业链集群。他表示,对传统产业而言,新质生产力体现在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细节,着眼于技术改造,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样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认为,当下的产业发展趋势,将更清晰明确地指导科技创新实践,进一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而企业也要从产业中低端向产业中高端去拓展”。
理念转变了、机制打破了,转型升级就会随之而来吗?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李丽娟认为,要推动科技创新并应用到产业中去,需要多措并举。以建筑业为例,“新材料的挑战体现在核心材料、研发投入、应用研究成果落地等方面。其中,目前支撑远海建造技术的先进材料研发投入不足,由于项目汇报周期长,扎扎实实做远海建造的建筑企业融资难度大,而引导涉海或远海建筑技术创新的应用研究成果有限,远海建造新材料从实验室到市场化应用的转化难度大,对于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不够。”她表示,希望推动蓝色金融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进一步深化金融开放合作和互联互通,吸引多方金融机构加入并开展蓝色项目。
与此同时,转型升级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而梁浩和李丽娟均认为,应当联动多方力量,集成合力,推动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其中,梁浩表示:“可以加大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鼓励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参与,建设市场化运作的化工中试平台,创新中试平台运营管理制度,设计科学合理的管理架构,提供成果转化服务,明确产权归属和责任关系。”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城华、苏赞、王名润、王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