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亮晨
11日下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在谈到“入境游客支付难”的问题时表示,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手机支付普及率迅速提高,国外游客有些“水土不服”,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协调机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措施,推进解决这一问题,“相信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实施,国外游客到国内旅游,一定也能享受到跟国内游客一样的便利”。
中国免签的名单近来持续扩大。去年12月1日起,中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今年1月25日和28日,中国和新加坡、泰国分别签署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协定。在今年3月1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负责人石泽毅透露,2024春节期间,入境游约323万人次。
入境游客支付难的问题,随着入境游人次的增加而日益凸显。普华永道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左右。然而,国人使用非常便捷的移动支付,其“二维码扫码+手机短信验证+实名信息认证”的注册流程,却成为很多入境游客备感头疼的门槛。即便注册成功,也会面临消费限额等新的障碍。而在境外最为普及的刷卡,由于外卡刷卡手续费高昂,使用率相对较低,导致很多国内商户的积极性不高。此外,由于移动支付在国内超高的覆盖率,令现金支付场景明显减少,曾为全球最大的中国ATM市场,ATM数量也在逐年减少,这些都令入境游客使用现金的难度增加。
诚然,到异国他乡旅游,多少都会遭遇生活习惯的“水土不服”,都需要“做攻略”。但是,相比起我国游客出境游使用信用卡和现金就基本可以畅通无阻的现状,入境游客的“学习成本”无疑要高出不少。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旅游业市场之一,旅游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国内游和出境游持续火爆的背景下,如何促进入境游,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成为实现旅游业“内外双循环”的关键。解决入境游客支付难的问题,既可以增加我国国际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更可以释放入境游客在国内的旅游消费潜力,并推动旅游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最近几个月来,有关部门已开始关注“入境游支付难”的问题。202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提高入境游客使用境外银行卡及各类电子支付方式便捷程度以及外币兑换便利性;2023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已经建立了专项工作机制,解决方案概括来讲就是‘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
这是一个兼顾了入境游客需求和调整难度的方案。大额刷卡充分考虑了入境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习惯和隐私偏好,让他们可以在大额消费时更为顺手和放心;而在小额消费方面,移动支付服务商透露,按照监管指导,已经开始试点境外用户可以有一定的免身份认证的支付额度,既为境外用户提供了便捷,也可以更广泛地培养和传播移动支付的用户习惯;现金兜底,则可以进一步保证入境游的畅通无阻。
孙业礼部长在11日的采访结束时特意用英语说:“Welcome to China!”(欢迎来中国)就像外语和翻译可以让彼此的沟通更方便、更深入,优化支付手段,减少双方的“交易难度”,也可以让世界各地的游客在中国的旅程更轻松、更沉浸。
入境游客的支付问题,需要克服“数字障碍”、优化支付手段,这涉及商务、金融、文旅、交通、外事、公安等多个领域,需要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努力。解决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消费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既有益于帮助他们领略中国的美好风光和文化魅力,也可以让他们更多了解现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还可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这些努力无疑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