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评】中欧班列何以成为畅通东西方贸易的“生命线”?

来源:中国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24-03-13 16:17
中国网  作者:  2024-03-13

中国网评论员 华章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多年来,已全面实现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的转化,形成物畅其流、政通人和、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最优先选项和最鲜明的标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国际贸易大通道建设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

中欧班列便是欧亚大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动荡的世界中,为中欧经贸往来构筑起一条安全畅通的产供链生命线。截至今年2月底,中欧班列已累积开行超过8.5万列,连接着中国与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仅2023年就开行1.7万列,发送190万标箱,分别比同期增长6%和18%。

然而,这条国际物流的黄金通道,在建设初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共建国家众多且执行的技术标准不统一,有的国家轨道间距宽、有的则较窄,导致必须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才能确保列车通行;通车伊始,班列又面临运力使用不足等情况。巨大的前期投入和漫长的改造时间,以及早期盈利问题,成了西方某些媒体挖苦、污名化中国的借口。他们声称中欧班列“赔本赚吆喝”,进而畸变出所谓“中国入侵欧洲”的谬论。但10多年来,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联通国家和城市数量、发送货物数量,每年都保持高速增长,为沿线国家的物流、商贸、制造业等带来越来越多的机遇,让曾经的谣言不攻自破。

当前,地区局势复杂多变、冲突不断,更凸显出中欧班列高性价比、高稳定性的特点。红海本是全球海运线路上的重要航道,尤其对于东亚-欧洲贸易更是如此。去年,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胡塞武装频繁在红海水域发动袭击,以示对巴勒斯坦的支持,美国等国随后对胡塞武装的目标发动报复性打击。地区局势骤然升温,导致国际航运公司被迫中断红海航线,转而绕道非洲好望角,由此带来的时间和运价成本大幅提升。

联合国贸发会议今年2月最新报告显示,去年11月以来,从上海经由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航运费上涨约3倍。中信期货测算,相较于走苏伊士运河,绕行好望角将导致东亚到欧洲、东亚到地中海的航次时间分别增长26%和51%,走好望角的航线最长耗时可能长达45天。由此,中欧班列较海运的效率优势进一步扩大,运费也低得多。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业内人士的话说,红海危机爆发后,对中欧班列的货运需求已上涨100%。而且,即便因供需关系变化,导致从重庆输往欧洲的铁路集装箱运费增加约20%,也依然比目前海运运费便宜约30%。

日前,国铁集团发布消息称,今年1月至2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2928列,发送货物31.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9%、10%。在红海局势严重拖累海运的背景下,中欧班列大幅增加班次和运力,无疑为稳定中欧经贸往来,尤其是控制欧洲通胀水平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欧班列战略价值凸显,也让一贯对其带有偏见的西方媒体态度发生转变。美国《外交政策》刊文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代表了每个国家为了本国利益都应该去做的事:建立尽可能多的供应通道。这既可以对冲不可预见的供应中断,又可以增强本国的联通性和影响力。红海危机证明中国走在了前面。”

中欧班列的成功,再次证明“发展经济,基础设施先行”的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丝绸之路首先得要有路,有路才能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习近平主席曾妙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向世界娓娓阐释共建“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的关系,明确提出“设施联通是合作发展的基础”。这种理念,超越了一些西方经济学者用短期投入回报比,片面看待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为构建更具活力、彼此包容和开放的新世界打开机遇之窗。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硬联通”为基础,通过建设港口、铁路、公路、桥梁等连接陆海新通道,拉近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便利投资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更重要的是,在地缘政治博弈和冲突不断的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结出的累累硕果,以及蕴含其中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繁荣,有着愈发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

编辑:邬嘉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