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池两坝”尾水生态化处理,花都赤坭镇渔业加速绿色转型古能文 林郁倩

来源:金羊网 作者:冷霜 古能文 林郁倩 发表时间:2024-03-26 19:12
金羊网  作者:冷霜 古能文 林郁倩  2024-03-26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冷霜 通讯员 古能文 林郁倩

图/通讯员提供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花都区赤坭镇作为渔业大镇,天然水域广布,有超过3万亩鱼塘,淡水养殖年产量超4.2万斤,是渔业养殖的重要产区。对于产业而言,加快绿色、低碳、高效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

据悉,由中央财政专项补助,涵盖2181亩的集中连片内陆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示范基地选址于赤坭镇门口坑村,通过种植养殖模式创新,引进推广新技术,正加速推进赤坭渔业由生产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循环型转变,全面提升渔业绿色发展水平。

农业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

门口坑村位于赤坭镇河西片区,南临莲塘村,西接佛山三水,九曲河蜿蜒流过,有着“千重山护拱,九曲水来朝”的美誉。一直以来,这里种养殖业发达,鱼塘连片,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

据村委会负责人介绍,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门口坑村人勤地不懒,加强整治排灌系统,稻谷一年两造丰收,带动渔业产量高,农副产品供应充足。在1958年,门口坑村农业生产社曾获得“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奖状。


由于该村地处巴江河流域,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域特点,村内池塘、河涌错落有致、排灌方便。不少村民以桂花鱼、笋壳鱼、四大家鱼为主集中连片发展内陆养殖。目前,已成立醉鲜种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水面2100余亩,年产值约2600万元。

尾水生态治理,建设绿色“蓄水池”

生态环境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门口坑村来说,当前渔业养殖普遍采取高密度投放、大量投饲的粗放模式,存在养殖水劣化、病害频发、养殖效率不高等诸多问题,加快现代渔业养殖示范建设,推动渔业向绿色化、现代化转型发展已刻不容缓。

为更好地处理养殖池塘的尾水,2022年赤坭镇申请中央财政补助专项资金687.72万元,在花都区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积极打造绿色发展试点项目。在池塘升级改造基础上,对养殖水域进行科学规划,采用“三池两坝”尾水处理工艺,建设5个生态治理区,对2181亩养殖尾水进行一体生态化处理,实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


“鱼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示范基地的建设,是一项重大民生利好工程。通过池塘清淤、沟渠清理,有效改善了养殖水质水环境。同时,村内产出的鱼更健康、更安全、更有品质。最为明显的是,直接带动村内鱼塘承包价从每年1千元跃升至1500多元一亩,真真切切形成联农带农富农的良好效应。”门口坑村党支部书记骆允潮高兴地说道。

据了解,经改造的池塘能减少尾水排放和废物积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平均节水30%-70%,部分可实现养殖用水100%利用。通过全面提升渔业养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控能力,将带动渔业产业和绿色发展的“双赢”。

种养结合发展,加快智慧“监测力”

在门口坑村绿色循环试点项目中,该村融合生物、化学、生态、工程等领域技术,积极开展池塘整体清淤、护坡改造、生态道路、看护及管理用房提升、水质智能监管等一系列设施建设,具有循环型、集约型、生态型、多功能等特点。


在池塘升级改造过程中,该村探索种养结合模式,尝试种植美人蕉、铜钱草等一批水生植物,将水产养殖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优化提升水生态、水环境,构建良性循环、互相促进的水陆物质循环体系。

“在一个村内,连片集中试点开展渔业绿色循环试点,作用效果明显,示范带动性强,将以点带面,打造一批美丽渔场,有效促进全镇渔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示范镇、绿色低碳先行镇。”赤坭镇党委委员李剑在现场介绍道。

除此之外,坑口村以尾水科学治理为契机,按照“功能完善、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方向,加快科技驱动、技术兴农,在绿色循环试点示范展示区内,逐步设置智慧监控、进排水循环系统等,切实将先进装备、先进技术引入现代化渔业养殖生产之中,加快“会养渔”向“慧养渔”转型。

据悉,该项目预计2024年5月底前全面完工,建成后既达到尾水处理实施效果,也达到池塘升级改造要求,实现提质、增效、稳产、减排、绿色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赤坭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赤坭镇门口坑村尾水生态治理为示范推广,切实加快渔业现代化、绿色化、智慧化发展,逐步构建起“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产业生态环境体系,增强了赤坭这座美丽城镇建设的内生动力、创新活力。以“治水”倒逼转型,以“生态”兴渔业,正讲述着一个个绿美、产兴、民富的生动故事。

编辑:李轩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