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城孩子的诗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勃 方浩
周末不用上学,紫菲和几个孩子又来市场读诗了。
紫菲这小姑娘鬼马精灵,老爱做鬼脸吐舌头,开朗阳光。她读诗时,总拖着长长的抑扬尾音,独具特色。
对于在翁城菜市场读诗,紫菲已熟悉得很,她与小伙伴们来过多回,每回来之前都很激动。
孩子们直接的情绪,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受格式束缚,真诚而灵动。
稚嫩而响亮的读诗声在菜市场里回荡,诗词融在烟火气中,给寻常生活带来清新。
孩子们在菜市场上读起诗来也很有底气,这来自大人们的鼓励。孩子们读诗时,身边的杀鱼卖肉者都停下买卖看过来,眼神柔和带着笑意。
丰哥身子养得好,光着膀子坐在椅子上就成了一团肉,他笑着不多,但有喜感,切菜的姿势也与别人不一样,他的早餐店在翁城算是一个特色,黄鳝粥猪杂粥是一绝。
见过丰哥煮粥的人也未必见过他读诗歌,他读的诗是翁城孩子的诗:我有一个梦想。
声调丰富的客家方言读诗,在他的演绎下,听起来很有趣。
卖猪肉的小哥杨文凭看起来年轻,他卖猪肉已十多年了,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他也拿着《翁城孩子的诗》朗诵起来。有了开始就有第二个、第三个,菜市场一下子诗意盎然起来。
在韶关翁城,孩子的诗地位很高,被书写在农具上、投射到水塔、放入溪流、贴于凉亭……孩子的诗无处不在。
童心天成,每个孩子天生都是诗人。孩子的目光是清澈的,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孩子的想象力是奇诡的。
去年底,《翁城孩子的诗》出版并在广州首发,为孩子们的生命留下一段美好的印记。
一种至纯的童趣一旦被保存、固定,就再不会磨灭。它会生长、会开花、会结果。
最后说不出是孩子们影响了大人,还是大人影响了孩子。但孩子们的诗影响了翁城。这种影响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像小溪潺潺淌过。
“孩子们在写诗,农民也做艺术家。”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演钦说起翁城,他很自豪也很欣慰。“要从各个层面来强化这一概念、意识。把翁城打造成‘诗城’,是我的梦想,也是工作方向。”他很投入,他带领的团队在翁城干的事就是在抒写一篇长篇诗歌。
翁城农耕文明艺术馆是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在当地的另一力作。它由一座夯土墙、砖木房的客家老宅改造而成,后山是柠檬果园,一米多高的柠檬树果实还在,花已等不及地开满了枝头,有些熟透的黄果实被花挤掉在地下。天蓝蓝的,纯净透明,大团大团白色的云朵像蓬蓬的棉花糖,像孩子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