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分形橙子:从《沙丘2》到《三体》,科幻小说影视化改编路在何方?

来源:金羊网 作者:朱绍杰、梁善茵 发表时间:2024-03-31 08:09
金羊网  作者:朱绍杰、梁善茵  2024-03-31
近日,中国科幻文学银河奖得主、广州科幻作家分形橙子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

文/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梁善茵

为进一步加强广东文艺评论主阵地建设,羊城晚报特开辟粤派评论·锐评专栏,邀请青年评论家以深刻、丰富、多元的思想,亮出新鲜、生猛、前瞻的观点,以栏目带动当下文学热门话题,让青年评论人才“敢发声”“显锐气”,在营造文学评论的良好生态的同时,提升广东文艺评论影响力。

今年3月以来,科幻影视改编电影《沙丘2》及奈飞版电视剧《三体》轮番上映,引发科幻影视观看热潮。不管是首部同时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的《沙丘》,还是被称为“中国第一科幻IP”的《三体》,这些科幻小说的影视化改编,往往“自带流量”,在拍摄阶段就已备受瞩目。

事实上,这并非是《沙丘》和《三体》的首次影视化改编。《沙丘》此前的多次影视改编均沉沙折戟,而相比于国内腾讯版《三体》,奈飞版《三体》由于对人物设定进行了较大改动而引起广泛争议。由此可见,对于热爱科幻原著的读者而言,他们对经典之作的改编总是带着严苛挑剔的眼光,但这并没有阻碍科幻小说走向影视的脚步。

如何判断一部由科幻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是否成功?区别于其他类型文学,科幻文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立足当下看未来,中国科幻文学路在何方?

近日,中国科幻文学银河奖得主、广州科幻作家分形橙子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

科幻小说影视改编的关键

在于把握原著精髓

在众多科幻迷的期待中,由刘慈欣科幻大作《三体》改编的奈飞版剧集终于正式上线。褒贬不一的观众反馈,让我想起了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如何判断由一部科幻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导演能否真正把握住著作的思想内核,与作者的“频率”产生共振。

以奈飞版《三体》为例,该剧情节紧凑,短短八集就展现了《三体》原著第一部的全部内容,也引入了后两部的关键元素。乍一看,电视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是主角,他们的境遇严密地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在大胆改编之余保留了原著的核心精髓,这是值得称赞的。

与国内的腾讯版《三体》相比,尽管在原著还原度、人物设定上存在差异,但奈飞版《三体》在太空巨眼、智子的建造过程等主要情节的特效上同样可圈可点,能看出投资方和编剧的用心。奈飞的目标受众是来自于全球、可能对《三体》原著不甚了解的普通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剧情的改编方向。

影像符号与文本符号的表现方式并不相同,改编者在运用图像重构原著场景时,或许需要对原有剧情或人物进行调整,才能让观众看得懂、看得爽。我相信,此前未看过《三体》原著的观众能够被充满悬念刺激的剧情所吸引,进而认识这部中国科幻巨著。

惊奇感是科幻文学最突出的特点

科幻文学不同于武侠小说、爱情小说等其他类型文学以耳熟能详的身边故事撞击心灵,而是透过背离现实的巨大反差,满足人们对宇宙、对未知、对科学的好奇心。可以说,惊奇感是科幻文学区别于其他类型文学的突出特点。

科幻小说可以把场景设定在外星球,构想出奇特的生态环境、幅员辽阔的星际帝国。作为一部经典作品,《沙丘》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茫茫沙海下穿梭的沙虫,它们急速穿行掀起沙浪的震撼场景,让众多科幻迷大呼过瘾。

这种惊奇感源于科幻作家对未来的敏锐洞察与大胆探索。《沙丘》原著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彼时“人工智能”的概念刚刚诞生。作者弗兰克准确地捕捉到人工智能对未来人类可能带来的威胁,并将这一想法融入《沙丘》世界观的搭建过程中。

在《沙丘》世界中,人类曾经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由此造成了一场差点令人类灭绝的战争。自此之后,所有人被严禁使用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人类转而去发掘自身的潜能。主人公保罗的“预言”能力并非魔法,而是一种脑力超算。在“香料”的刺激下,他的大脑后台对未来进行了巨量演算,演算结果以幻象的形式出现在他的显意识里。

试想在遥远的未来,人类走向冰冷浩瀚的宇宙,由于对周遭环境感到陌生而产生恐惧。基于此,古老的血脉再次成为连接各个群体的纽带,以家族为单元的团体再次崛起。这种猜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深入思考。

中国科幻开启多元化的发展时代

从奈飞版电视剧《三体》到电影《沙丘》,现象级的科幻影视作品就像三棱镜,人们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镜像:科幻思考人类未来,更关系中国当下。

近年来,我国的科幻文学开启了多元化发展时代,科幻作家和作品不断涌现。比起学习和借鉴前者经验,更重要的是融入自有文化,探索更多带有传统文化意味的科幻文学,引导中国科幻走向更异彩纷呈的未来。

首先是创作主题的多元化。人类未来的可能性有无数种,科幻作家所描述的只是所有可能性中的一种。《沙丘》“救世主”“天选之子”的人物形象塑造,整体难以脱离西方式叙事的思维定式。如果让中国科幻作家去畅想未来,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一个符合中国语境、互助互利的和谐共和国。

其次是写作语言的多元化。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认为科幻是小众爱好,是远离大众视野的 “小圈子”。但实际上,毕淑敏、路遥等主流作家在很早以前就已尝试科幻写作。《平凡的世界》的结尾处出现了飞碟和外星人,看似荒唐、不现实的桥段并不影响其思想深度,曾是作家想象力与社会现实的有机结合。

据我观察,越来越多的主流文学作家开始尝试科幻题材写作,这是一个好现象。随着奈飞版《三体》带着打上了中国烙印的科幻故事“走出去”,中国科幻又迈出了坚实一步。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作家用科幻去表达他们的思想,让中国科幻故事真正走向世界,掀起新一轮的中国文化“出海”热潮。

编辑:聂粤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