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梁宝星:发自内心的写作让人自由|到灯塔去·青年写作者访谈系列④

来源:金羊网 作者:孙磊 刘颖颖 发表时间:2024-04-16 10:18
金羊网  作者:孙磊 刘颖颖  2024-04-16
供职于花城出版社的梁宝星,说他理想中的生活就是写一本书火了,然后去一个海岛或者山林里待着,专心写作。

到灯塔去·青年写作者系列访谈

结婚、买房、按时打卡上班……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供职于花城出版社的梁宝星,说他理想中的生活就是写一本书火了,然后去一个海岛或者山林里待着,专心写作。

然而,现实中的他,老老实实打工,只能用零碎时间写作,地铁上来回各三百字,一周下来也能写几千字。

长篇小说《海边的西西弗》就是这样写成的。梁宝星的写作主要有三个方向:自我、科幻,以及城市,无论是哪个方向,他最关心的命题始终是生活或者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果非要一个答案,他认为生命就是一个感知的过程,而意义就在于我们活着的每一个瞬间。

下班后,从地铁出来,骑着电动自行车回家的那段时间,是梁宝星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在这15分钟,他可以冥想,可以放空,可以充分感知周围的一切,捕捉生命的细节。

2024年3月,记者一行人来到梁宝星在广州白云区的家,和他一起在位于越秀公园内的花城文学院漫步,听他讲述他的工作、写作与日常。

以下是他的自述——


1、在地铁上写

我来自广东肇庆,毕业于江门的五邑大学,就读师范类专业。现在供职于花城出版社,是一名编辑。

一般早上7:00左右我就起床了,起来后在阳台上冥想一会儿,或者在电脑桌前敲敲字,大概300来字。8点左右出门,坐地铁去上班,9点左右到办公室,没什么事就是下午6点下班,偶尔会参加一些活动。晚上睡觉前再看会儿书、写一点东西。每天的生活大概都是这样,循环往复。

现阶段的工作,既要做杂志和图书,要做活动,也要做一些新媒体宣传工作,压力很大,但是也不能辞职,因为我还有房贷要还。买房、结婚,承担生活的压力,这也是当下很多年轻人要面对的问题。辞职写作很难养活一家人,所以我尽量放平心态,在工作与写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以前在文冲租房子的时候,上班和下班都要在地铁5号线上面待45分钟,我就在地铁上写小说。来回各300字,一周也能写两三千字,然后周末再修改,一周下来就有5000字左右了。300字相当于一个小情节,故事都是靠着一个个小情节来推动的。

我的小长篇《海边的西西弗》就是在地铁上面写出来的。现在要骑小电动去地铁口,中间还要换线,没有连续的时间,所以不好在地铁上面写了。但是我已经锻炼出了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写小说的能力。

这是迫不得已的。时间有限且零碎,但是又要有产量,没有产量的话很容易就会被淹没了。现在写作的人很多,每年出版的作品也很多,要想让别人看见你,首先得写出好作品,所以要利用那些零碎的时间去写。发表在广州文艺的《巨鹿坡一号》是我在飞机上写出来的,从文冲坐地铁去白云机场要一个半小说,在机场候机一个小时,从广州到北京飞行时间三个小时,这些时间里差不多写了6000字,在酒店接着写了大概三四千字,就写出来了。

写作也有烦恼的时候。上班处理材料和稿子的时候已经把语言都用完了,晚上写自己的小说就会卡得很厉害。尤其现在基本都是对着电脑看稿子,下班后还要继续对着电脑,眼睛特别难受,也只能强迫自己写,写一点是一点。

我觉得作家还是要纯粹一点,最好当职业作家。我理想中的生活是哪天写一本书火了,大卖,然后去海岛或者山林里待着,专心写作,或者去高校当驻校作家,不用打卡上班,专心创作。再选一次的话我会更慎重一些,可能考虑不买房了。

2、人活着的意义不只是挣钱

我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兄弟姐妹多,大家都挤在一起住。我初中、高中、大学都是寄宿学校,有时回家像客人一样,有种寄宿在别人家的感觉。

父母都是农村人,忙着养家糊口,也不怎么管我,初中时有段时间特别迷茫,我妈经常跟我说,家里孩子多,供我读书并不容易,要不就不读了。那个时候我成绩还不错,好在后来坚持读下来了。

他们当时希望孩子们可以早点出来打工赚钱。我跟我爸有过一次聊天,他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挣钱,当时这句话对我的打击特别大。因为我觉得人活着的意义并不只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生活,为了活着本身。

生活或者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贯穿了我写作的始终。哪怕是写科幻小说,我也会想,机器人是否也会感到迷惘、惆怅、徘徊,会不会思考存在的意义?

生命可能是没有意义的,假如有,那么意义就在于活着的那一瞬间,所以我觉得生活就是一个感知的过程,你必须要开放全身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毛孔,通过细节都去感知生活,就算它是不好的,也要去感知,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现在大家都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感知,我们的感官基本都处于封闭状态,跟周围人的关系很淡漠,有时跟朋友和同事也没有很密切的交流。

工作上面或者文学圈社交中,已经跟很多人在谈文学了,回家还谈文学的话会很累。我的父母不怎么看我的书,因为他们年纪大了,看书比较费劲。我老婆也不看我的书,我们不会一起讨论文学,我更愿意听她跟我分享学校里的故事以及一些娱乐八卦,很放松,很踏实。

我喜欢旅游、看电影、打球。喜欢去一些能够带给我视觉冲击的地方,海边或者森林。很多作家都喜欢自然环境,我想是因为需要一个安静冥想的空间,回到自己内心的过程。

上班的时间是难熬的,但是下班从地铁出来,骑着电动车回家的15分钟是我最快乐的时刻,因为这个时间段我可以完全放空自己,在注意路况的同时可以冥想,非常解压。我想加缪《西西弗神话》里谈到的,西西弗下山的那段路也许就是我下班的那段路。

3、像一颗子弹撞开铜墙铁壁

我的文学之路一开始受到很多鼓励。小学的时候就经常翻哥哥姐姐的书看,也会去学校借文学类的书,看多了,多多少少有了语言的感觉。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会把那些看到的优美句子模仿着写出来,经常被老师表扬。这种认可和鼓励可能就是我坚持写作的动力。

高中时的应试作文对我来说是最痛苦的,我渴望写自己想写的文章,但是只能忍着自由创作的欲望。因为自己喜欢的莫言、余华等作家都有很多长篇小说,加上我很想写故事,于是我在课外尝试写了一些长篇小说,班里的同学看完都夸我很适合写作。

大学是我真正尝试写作的开始。当时写作是我最想发展的一条路,所以那时候就特别刻苦地写,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泡在图书馆写作,作品在校报上和江门地区的一些小刊物上发表。

2016年12月还在读大四的时候,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通过肇庆市作协公众号留言表达自己参加改稿会的意愿,竟然接到了肇庆市作协主席钟道宇老师的电话,邀请我去参加改稿会。会上我认识了《花城》杂志的陈崇正老师,没想到他还挺欣赏我的小说,把我带到了花城出版社实习,毕业后转正,就留在了出版社。

从刚开始写作到现在,受到的挫折可多了。投一些大型的文学刊物,经常会被退稿,申报一些奖项也常常会落空,所以现在心态放得很平稳,还是得继续打磨,探索文学的路子。

写作,尤其是发自内心的写作,让我觉得自由。有人说作家写作的时候会有一种神在抓着双手写作的感觉,我觉得也许有。我写《巨鹿坡一号》的时候正在飞机上,看着飞机显示的飞行速度突然就有了灵感。我感觉到我在高速飞行,无论我多脆弱,我此刻就像一颗子弹,撞到哪里,我都能打开铜墙铁壁。

我觉得想象力就是才华。小说虚构必须得有一定的想象力,如果写得太现实就成纪实文学了。想象力可能是在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的。就算写科幻小说,我也经常会写到一些回忆类的内容。回忆往往容易让人投入感情,在回忆的过程中才会产生语句、画面,最终形成一个个情节,连贯起来成为故事。

我的书架上摆了不少的书,偶尔会看看。最近我在读冯内古特的书,他是美国的一个小说家。我现在的身份可能跟他被定义的身份差不多,都是在写科幻题材,但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幻小说家。他的叙事、语言、想法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作家。


开栏语

放下对未来的恐惧和担忧,到文学的灯塔去。

有这样一些年轻人,坚持写作,用文学感知生命最细微的日常。

选择文学,他们能用稿酬养活自己吗?与文学同行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羊城晚报精心策划摄制“粤派评论·现场”青年写作者系列访谈《到灯塔去》,选择四位青年写作者——索耳、梁宝星、宥予、巫宏振,走近他们,倾听。

出品人| 杜传贵 林海利

监制|陈桥生

策划|邓 琼 侯恕望 吴小攀

统筹|孙 磊 刘颖颖

采写|孙 磊 刘颖颖 张潮洪(实习生)

摄影|林清石

剪辑|王绮静

包装|余梓涛

题字|索 耳

编辑:苏惠琳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