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科学大讲堂第120讲:从虚拟人体中窥见细胞运作之谜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24-04-24 14:58
金羊网  作者:  2024-04-24
硅基生命正逐渐从科幻走向科学前沿,同时,数字孪生作为现实与虚拟的桥梁,重塑着人们对于生命与存在的理解。

彭广敦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硅基生命正逐渐从科幻走向科学前沿,同时,数字孪生作为现实与虚拟的桥梁,重塑着人们对于生命与存在的理解。硅基生命源自碳基生命,人们又将从硅基生命中得到怎样的启迪?

近日,由广州市科技局主办,广东科学中心、羊城晚报社联合承办的珠江科学大讲堂第120讲,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彭广敦为大讲堂的听众带来了一场关于“硅基生命与数字孪生”的科普讲座。

探索以数理逻辑研究生命的新模式

“生命是非常复杂的,其复杂程度如同宇宙一般。从各种元素,到大分子,再到细胞、组织、器官,直至个体层面,形成了密切而有秩序的关联,这样才能产生各种行为,并具备了思考能力。”彭广敦说。

即使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的钻研,人们对于人体内部规律的了解依然不够。彭广敦说,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在明确的条件下去理解人体的运作规律,尤其是要去了解疾病发生的规律,从而能够针对性地提供治疗方案。

“譬如近年来开始出现的免疫细胞疗法,通过对免疫细胞进行改造,实现精准识别并杀死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对于这种细胞层级的操作和控制,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体现出生命科学在近年来的巨大发展。”彭广敦说。

但是,之前的研究都是以传统的方式开展,即以碳基生命所理解的方式去认识生命体。人工智能技术出现之后,让科学家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在底层的数理逻辑上产生新的研究模式?

彭广敦说,著名的物理学家薛定谔在1943年出了一本书《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第一次从基本的数学和物理角度去理解生命。这本书在科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直接引发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大量的前沿科学家从物理学转向生物学,并由此带来了分子生物学等新兴生命学科的出现。

生命体与人工智能在框架上有相通之处

彭广敦介绍,生命体除了物质之外,还离不开信息,信息赋予了物质生命体更多的规律和调控的模式。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生命是一个由硬件和软件合并在一起完成功能的综合体,由此,生命与计算机、人工智能在框架的设计上是非常相似的,有相通的地方。而反推回去,人类过去在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上的进步,其框架也是在模拟生命体的构造,模拟其中的一些信息控制和操作的理论。

“人工智能的发展就像一个人从小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成长为一名大学生的历程一样。”彭广敦说,重要的是计算机通过文本、图像、视频等多模态的数据信息,能够使得人工智能的学习具有更丰富的角度和参数,并且能让人工智能产生思考和判断,从而越来越接近人类智能。

那么,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又能产生怎样的联结?

对此,彭广敦说,所有的生命体都是依靠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供应,通过碳、氢、氧等元素组成,因此被称作碳基生命。而人工智能则是通过CPU、GPU、存储设备、光纤等部分组成,因此被称为硅基生命。

“因此,硅基生命组成的形式和涌现出的新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去更好地理解碳基生命。”彭广敦说,“人体的每个细胞都严格遵循同一套逻辑,就好像有一套写好的软件那样,而我们的身体和细胞只不过是将这个信息表达和执行出来。”

因此,彭广敦提出,在生命的信息流中就体现了核心的控制思想,相当于在细胞和组织中有一个架构师,可以把各个方面协调在一起。而且信息流在每一个细胞中都是通过DNA中心法则一层一层传递出来,信息流的流向和以细胞为基础的物质流的流向是双重关系,合并在一起就形成了人体复杂且具有多种变化功能的实体。

基于此,我们可以将人体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和结构上的处理,建立起基于细胞层面的生命大模型,使得细胞的信息不仅能够被广泛地采集,也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细胞之间的通信、组成关系进行模拟、演练和预测。

将实现对人体中所有细胞进行数字化处理

彭广敦说,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叫“智能涌现”,即在大量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信息聚集在一起时,突然产生一个临界点式的变化——产生出了有规律变化的模式,如同成群的蚂蚁会产生社群等集体行为一样。

“我们希望能够建立起人类生命体智能化、硅基化、数字化的模型。就如同掌握了汽车的原厂配件图一样,能够清楚地知道每一种配件在什么地方,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如果出现故障,就可以进行更换或者整修。”

彭广敦透露,未来,将实现对人体中所有的细胞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建立从DNA、结构到所有的物质信息和遗传信息综合到一起的信息载体,构建“数字生理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将建立一个面向未来的实验室。在其中,所有的操作都将由机器人来完成,所有的工程都是依靠管道和穿梭的载体进行构建和串联,每一个反应的步骤都可以实时上传至云端并进行监控。

“在这样一个智慧化的实验室中,可以通过集成计算的方式,把最优的资源和最快的方式进行并行处理,将会带来科学研究重大范式的变化。”彭广敦介绍,实验室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写到软件中通过电脑进行控制,在每一个环路对接的接口里可以和机器进行对话,并产生信息的反馈。基于这样的流程设计,在实验中能够产生新的实验思路和方法。

因此,未来科学家可能只需要告诉控制单元今天要完成的科研任务,发出的指令就会被自动分解为不同的操作步骤,并产生关联性的分析和解释。

此外,彭广敦还介绍,利用成像的空间层次信息,还可以构建出三维的数字化器官,并进一步构建出数字化的虚拟人体。“这个数字孪生体系能够将其体内的细节通过全息虚拟方式揭示出来。”由此,在虚拟人体中,人类可以精细观察到近50万亿个细胞的信息,甚至可以通过VR眼镜,将任一器官甚至某一个细胞进行放大或者缩小,观察其基因层面的变化和在整体结构中的位置。

编辑:吴方舟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