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图/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提供
5月2日10时,广州陈家祠当天的参观门票又一次“秒光”。每到节假日,陈家祠的门票经常“一票难求”。这座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的祠堂古建筑,已成为外地游客到广州打卡的热门地之一。
历经131年,陈家祠依然光彩夺目,向游客展示博大精深的岭南文化,其背后是一代代文博人的接力守护和竭力传承。
百年荣光
陈家祠号称“百粤冠祠”
走进位于荔湾区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的陈家祠,只见正门横额上写着“陈氏书院”四个大字。大门上有一对高达4米的大型彩绘门神,威风凛凛。陈家祠内,游人如织。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馆长黄海妍介绍,陈家祠又名陈氏书院,为广东七十二县陈姓宗族在广州合资建设的合族祠,是广东地区著名的宗祠建筑。其落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三路三进,共九厅六院,以“聚贤堂”为中心。
该祠堂建筑大量采用石雕、砖雕、木雕、陶塑、灰塑、铜铁铸、绘画等工艺,装饰于厅堂内外的瓦顶、檐口、梁架、廊庑之间,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工艺之大成,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号称“百粤冠祠”。
1959年,陈家祠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和展览广东地区为主兼及全国其他地区民间工艺的艺术类博物馆;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守护瑰宝
第8次组织灰塑保养维护
如今,陈家祠部分屋顶正脊、垂脊等处,百年灰塑作品焕发新颜,更加光彩夺目。这是陈家祠新一轮灰塑保养维护的成果。
作为岭南民间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灰塑拥有超过500年历史,并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文物保护管理部主任石浩斌告诉记者,灰塑是陈家祠建筑装饰艺术的一大亮点。在陈家祠建筑当中,灰塑装饰工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屋顶正脊、垂脊、屋檐等处均有分布,总长度达2500多米,平均高度为0.9米,总面积2448平方米。
“传统工艺和材料制作的灰塑随时间增长,会出现褪色、附生植物、污渍、表层轻微开裂、返潮、泛碱、保护层脱落引起内部金属骨架锈蚀等问题。因此,每隔5至7年就需组织灰塑的保养维护。”石浩斌介绍,今年1月,陈家祠灰塑保养维护工程正式启动。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该馆恢复开放以来,组织的第8次灰塑保养维护,维护面积达1285平方米。本次施工从陈家祠后西斋开始,工期将持续至2026年初。
在本次灰塑保养维护开展前,该馆用了一年时间,寻找陈家祠灰塑的历史原状,利用近年来从多种途径搜集到的陈家祠各历史时期图片资料,进行细致的比对和分析,至2023年初基本完成了相关资料研究和准备工作,使新一轮陈家祠的灰塑保养维护有据可依。
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文物古建筑,陈家祠的安全是重中之重。近年来,新技术也被运用到陈家祠的保护中。据介绍,2016年至今,陈家祠建设并不断提升“陈家祠古建筑安全动态监测系统”,引入科技手段动态监测地下水、沉降、裂缝、倾斜、白蚁病害等,守护这座岭南建筑瑰宝。值得一提的是,陈家祠在国内率先将白蚁监测系统用于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目前已将白蚁侵蚀成功拦截在古建筑以外。
创新传播
光影秀让古建筑“活”起来
5月2日19时30分,“陈家祠光影秀”闪亮登场。从陈家祠建筑屋檐上飞来两道光影,光影不断追逐、游动,流光勾勒的祠堂大门徐徐开启……在今年“五一”假期期间,这场持续15分钟的独特“陈家祠光影秀”,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
为何要打造这场光影秀?黄海妍介绍,陈家祠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也是广州文旅融合的标志性建筑,但由于缺乏夜间照明,陈家祠仅能在白天供游客观赏。
为了让市民、游客在夜间也能领略陈家祠建筑装饰之美,进一步提升陈家祠的宣传推广效果,该馆开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堂正立面夜间景观展示项目”(即“陈家祠光影秀”)。该项目综合运用灯光照明、投影和虚拟展示等技术制作,全方位突显陈家祠作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的魅力。
据悉,“陈家祠光影秀”于2023年9月27日启动,标志着陈家祠正式进入了全新的光影时代。自今年春节开始,这个光影秀在法定节假日每天19时30分、20时30分各上演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