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建设基本完成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刘克洪 发表时间:2024-05-08 11:58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刘克洪  2024-05-08
国家基础数据库主要有3个特点,详情>>

自2020年5月起开展的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开展、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国力国情调查。

5月8日,由国务院普查办会同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中国地震局等部门共同组织编制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发布,重点介绍3年多来普查工作情况。

在5月8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提到,《公报》采用的是“1+10”模式,其中“1”为本次普查的总体情况,重点介绍3年多来普查工作情况。“10”主要是成果情况,包括综合性成果和行业成果。

郑国光表示,《公报》编制体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突出重点,《公报》以发布普查成果为主,发布的内容是普查获取的主要成果。二是注重地图成果,本次普查涉及自然灾害风险多个要素,成果为风险评估与区划,公报编制强调不仅要有核心结论,也要有必要的地图类成果,增强普查成果的可读性。三是注重强化科普,本次普查涉及自然灾害危险性、脆弱性、暴露度、风险、区划等多个要素,成果专业性强,公报编制突出科普性,增加了必要的术语解释,评估方法说明、成果意义等内容。成果很多,国务院普查办把核心成果提炼出来,放到《公报》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任务,我国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也基本完成。整个数据库由1个国家级综合库、10个国家级行业库和31个省级数据库构成,基本做到了“技术标准统一、分类分级管理、纵向横向联通、共建共享共用”。

据应急管理部综合减灾和改革协调司司长吕红频介绍,国家基础数据库主要有3个特点:

一是数据资源丰富。包括23种致灾因子数据,27种承灾体数据,以及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区划、防治区划成果数据等。一些地方和行业还结合工作实际,扩充了包括实况气象信息、水文信息、地震信息等在内的常态化业务数据。国家级综合库已经存储了超过17亿条各类风险数据。

二是贴合业务需求。数据库以“服务业务”为导向,通过建设标准化服务能力,便捷连通有关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成果服务。比如,一旦发生重大地震,应急管理部可以立即调取震区相关数据,包括人口密度、房屋建筑结构、水库、化工厂、矿山、医院、应急避难场所以及当地和周边有哪些救援力量、救灾物资储备,以及有什么交通设施等,快速形成报告,支持抢险救援决策。

三是服务多元用户。除了为各地和有关部门提供数据服务外,应急管理部还把数据加工处理形成多样化产品,按一定渠道提供给科研教学工作者和社会公众使用。比如,今天发布的《公报》就包括了国家层面的主要数据和成果,地方也将结合各自实际,发布普查成果。

文 | 记者 刘克洪

编辑:樊美玲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