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一向以富有创新精神的广东,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时代命题,有何独到之处?5月14日,随着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活动的开展,来自中央主要媒体、广东省级媒体的记者们带着这一问题踏上探访之路,走进科技企业、科研机构。
今日起,羊城晚报开设“新突破 新气象 新质生产力的广东图谱——2024广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专栏,为您呈现那些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场景。
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活动启动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黄婷
5月14日,以“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活动在广州启动。在当天上午召开的情况介绍会上,来自广东省委组织部、省委金融办、省委改革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各自领域高质量发展情况。
据悉,调研行活动将从5月14日持续至20日,由中央主要媒体、广东省级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将走访广州、深圳、佛山、东莞、肇庆、珠海等地,深入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调研,探访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之路径。
在站博士后规模居全国第一
人才是第一资源。
在情况介绍会上,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袁纲表示,当前全省专业技术人才972万人,居全国前列;研发人员队伍135万人,居全国首位;在站博士后约1.3万人,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全职在粤工作院士193人;有效持证外国人才达4.5万人。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璧亮表示,广东正全面对接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制造业当家”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推动部分地方专科高校加快向应用型转变,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和企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并重点支持珠三角地区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重点发展电子通信、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学科。
积极构建全过程创新链
有人才,更要有好的政策去支持和鼓励创新。
对此,广东省委金融办副主任倪全宏表示,在推动科技金融创新方面,广东支持科创强省建设的金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逐步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
广东不仅鼓励银行业加快构建适合科技创新需求的服务和产品体系、探索构建科技保险共保机制,还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科技创新企业重要作用,引导长期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广东与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搭建广东企业上市培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三所一中心”流动服务站,在区域股权市场开展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份额转让试点,拓宽创投退出渠道,省市建立政策性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截至2023年末,广东累计有208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创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有近2700家创投和私募投资机构,管理金额2.5万亿元。
广东多措并举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梁勤儒表示,除了强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广东还坚持聚焦“卡脖子”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在5G、4K/8K超高清、高端打印机、高端电子元器件等领域打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瓶颈,部分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
正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广东正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和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台(辆)是‘广东造’。”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邹勇兵提到,今年第一季度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开门红”增长6.1%,工业投资增长23.5%,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不止于此。广东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两中心”建设,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5G、集成电路、纳米、生物等四大产业创新高地,成功创建生物制造、纳米智造、先进高分子材料等3家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累计建设6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138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居全国前列。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赖茂华说,广东形成梯次发展的万亿元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以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抓住风口,壮大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中有1辆为“广东造”,广东成为全国储能电池产业配套最全的地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制定广东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谋划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和概念验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