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名城到作家基地——广东东莞推动文学艺术发展走笔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春燕 雷爱侠 发表时间:2024-05-17 20:11
光明日报  作者:吴春燕 雷爱侠  2024-05-17

制造业名城广东东莞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作为外来人口大市,东莞也集中了大量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他们在东莞谋生、追梦,敏锐观察和真切感受社会前行的脚步,由此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独特文学景观。

5月初,在东莞樟木头镇官仓社区“中国作家第一村”,改造一新的作家驻创工作室陆续迎来作家入驻。青年作家莫华杰第一次站在自己的工作室门外,露出笑容,这是他与师父、作家陈启文共享的文学创作空间。当天,他们与众多读者进行了分享交流。驻创工作室改造完工以来,陆续举办了多场“东莞文艺论见”读书分享会。

文学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东莞的文学发展步入快车道,迎来了外来作家来东莞的高峰期。位于樟木头镇的“中国作家第一村”正是各地文学作家自发会聚而成的代表。

官仓社区改造一新的樟木头“作家村”第一批作家驻创基地已全部完工,这是东莞通过文学为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赋能的重要举措。“作家村”的建设得到了广东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2023年被列为广东省委宣传部的头号重点文化建设项目。2024年3月23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东莞创作研究基地”落户樟木头官仓社区“作家村”。

“作家村”吸引了一批知名作家落户,发表作品数量和获奖作品数量都逐年提升。以陈启文、郑小琼、詹谷丰、塞壬、丁燕、莫华杰、王虹虹、柳冬妩等为代表的东莞作家长期扎根一线,推出了《袁隆平的世界》《黄麻岭》《一座城池的一百张面孔》《匿名者》《工厂女孩》《春潮》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以及《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等打工文学理论研究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截至目前,葛水平《喊山》、王十月《国家订单》、张雅文《生命的呐喊》、王松《红骆驼》、江子《回乡记》等作品获鲁迅文学奖,张雅文《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写作深刻反映时代变迁

40多年来,东莞的文学创作始终与东莞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同向同步。东莞打工作家群体一步步从自发聚集到强势崛起,用文学作品深刻反映时代的变迁。在成为作家之前,王十月当过高空作业的“蜘蛛人”,郑小琼在五金厂机台上轧过铁板,柳冬妩在玩具厂做过杂工……许多打工者正是通过文学写作,在东莞这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实现了人生跨越。

“他们的写作为我打开了新的空间,让我更有效地感悟这个世界。他们改变了我们的认知结构,真正诠释了文学的意义。”2023年12月3日,在东莞市文联举行的“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沙龙对话中,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如是评价东莞打工文学。

东莞市有关部门为全面营造有利于文学人才发展的成长环境,出台政策加大对文学创作的资金支持力度,推动文学作品的立项改稿、发表出版、研讨评论和宣传推广。早在2006年,东莞文学艺术院就开启了面向全国作家的签约创作,扶持了一大批重点创作项目,在全国地级市中开创先河。此外,东莞各级政府都重视文学,从市到镇街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精品扶持办法。

近年来,东莞市文联策划推出“东莞作家写中国”“东莞文艺论见”“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等系列品牌活动,在推名家、出精品、讲好东莞故事方面,走出了一条实践路径,产生“长安文学现象”“桥头文学模式”等引人瞩目的文学事业样本。当前,东莞市作家协会共有中国作协会员62人,副高职称以上作家44人,一支耀眼的“文学莞军”正在炼成。

东莞“智”造让文学创作视野更开阔

随着东莞产业的转型升级,尤其是近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发展定位,让文学艺术在关注现实与未来时,有了更开阔的视野。

2023年11月7日,由《诗刊》社和东莞理工学院共同建设的“新工业诗歌创作研究中心”在东莞揭牌;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陈启文带领团队深入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装置采访调研,着手创作立体反映“国之重器”大科学装置报告文学《源动力——中国散裂中子源纪实》;从东莞走出的作家陈崇正以《美人城手记》《折叠术》等长篇小说或小说集展示在科技与人工智能时代对文学创作新趋势的想象与思考;85后青年作家王虹虹从文学起步,在动漫产业深耕细作,创办“虹虹动漫创意工作室”,以运营动漫IP为核心,进军“潮玩”产业,如今已在全国动漫衍生品领域占据重要一席。

当前,全球动漫衍生品80%属“中国制造”,而其中超过1/3的产量来自东莞。“东莞的文学完全配得上这座城市的荣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文艺报社原常务副总编辑、《小说选刊》原主编贺绍俊认为。

从政府到民间共同发力,东莞立足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将文学事业融入大湾区发展文化圈,正在探索创作样式和新的传播方式。

(本报记者 吴春燕 雷爱侠)

编辑:郑健龙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