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博物馆另一极 广东“民间样本”有看头

来源:金羊网 作者:文艺 钟振彬 发表时间:2024-05-18 08:38
金羊网  作者:文艺 钟振彬  2024-05-18
民间博物馆已经成长为中国博物馆力量的重要一极,与国有博物馆一道发挥教育和研究的作用。

开栏语

2024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1905年,实业家张謇怀着同样的初心,以个人之力创建南通博物苑,以期扩展通州师范学校的教育,使之变成传播科学、普及知识的场所。南通博物苑让中国人的博物馆事业,起步于民间。

一个多世纪后,民间博物馆已经成长为中国博物馆力量的重要一极,与国有博物馆一道发挥教育和研究的作用。作为民间力量最为蓬勃的地区之一,广东的民间博物馆更走在全国前列,仅在数量上就约占全省博物馆总数的三分之一。

“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羊城晚报记者前往云浮、潮州、广州三地探馆,寻访几位古村落居民、非遗大师或企业管理者,感受他们作为民间博物馆人的初心,觅得当代博物馆另一极——民间博物馆的广东样本。

策划/邓琼 侯恕望 朱绍杰

统筹/文艺 钟振彬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钟振彬 刘畅

林焯标:

在500年古村里,他靠百年祖宅办了一家博物馆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艺

郁南县诗礼传家博物馆坐落在民风淳朴的古村落——云浮市郁南县连滩镇兰寨村,就建在村里一座有229年历史的四合形布局的老宅里。

推开老宅大门就走进了博物馆的序厅,琳琅满目的藏品将这座老宅填得满满当当。“接地气”是这座博物馆给人最直观的感受,除了小部分珍贵物件有专门的玻璃柜外,大量的藏品都暴露在外或者直接堆放在地上。

林焯标馆长既是博物馆负责人,也是从小在村里长大的村民,他是如何凭借一己之力,建起这样一座博物馆的?他是这样说的——

“诗礼传家”是百年祖训

兰寨村位于郁南县南江古水道之上,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明代的时候,我们的太公来到南江流域定居,便有了现在的兰寨村。林氏族谱里这样写着:“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祖训告诫子孙,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这也是“诗礼传家博物馆”名字的由来。

博物馆所在的林氏祖屋是一座清代建筑,已经有229年的历史。据林氏族谱记载,林氏祖宅曾开设兰香书室,从这里走出了4位进士和1位举人。祖宅以前有一副对联“门因积德大,官自读书高”,也是强调要将行善积德排在首位,然后才是读书、做官。

林氏家族祖祖辈辈留存了很多老物件。十几年前,为了响应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我的父亲产生了在村里办博物馆的想法。父亲说,把老物件展示出来,才能让大家了解千年南江文化,让南江文化世代相传。

20世纪80年代,经常有收古董、收废品的人上门来,以很多钱来交换这些“宝贝”。但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售卖过任何一件与南江文化有关的东西。

没钱买就“月供”或记账

自2013年建馆以来,我和父亲一直在争取为博物馆备案登记。直到2022年,诗礼传家博物馆终于获得了政府的备案登记。这意味着我们的努力和付出终于得到认可,南江文化因此可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中。

2018年,父亲去世了。我的两个哥哥也早早去了香港,当时我正在城里经商。但博物馆馆长的责任落到了我的肩上,我义不容辞。

创办博物馆以来,我们每年都会在南江流域沿线寻找相关的老物件,主要是那些传承有序、珍贵的历史文化老物件。遇到好东西,如果当时钱不够,就会跟卖家承诺,像买楼房那样“月供”,有些价格太高,我们就先记下来。所以,从父亲开始,我们家就有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面就记着谁家里有什么老物件,有合适时机时再去协商购买。

每年清明节、中秋节和春节时,很多人回村祭祖时,我们也会找上门去,以合理的价格、以收藏和展示的诚意去打动他们。

博物馆的藏品就这样慢慢丰富起来。

比起钱,我更喜欢藏品

博物馆从2013年开馆,到现在已经10年又5个月了。十年来,我们总共免费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我们几乎每天都开放。现在博物馆拥有藏品6万多件(套),因为展陈空间有限,展出的只有1万多件(套)。这些东西都是无价之宝。

当初开这个博物馆,我们也受到过质疑。比如有人怀疑我们目的不纯。但事实上,我们的博物馆已免费开放了十多年。相较于钱,我和父亲都更喜欢藏品。我挣的钱,也是为了保护更多自己喜欢的历史文化物件。

博物馆里目前已登记的员工有11人,包括馆长、副馆长、会计、保安等,这些岗位都是运营必需的。每个月我们要给大家发工资、交社保,这笔费用是目前最大的压力之一。

其实,有很多朋友邀请我去其他城市办博物馆,为我们提供更优厚的条件和资金资助。但我总觉得,离开了南江流域,这些藏品就没有了意义。

黄伟雄:

创办“非遗连锁博物馆”的珠绣大师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黄伟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珠绣代表性传承人。其代表作《百鹤图》曾在广州松园宾馆亮相,现已“入驻”白鹅潭畔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以推广潮州文化为己任的黄伟雄,倾力打造了集展览、研学、培训、文创于一体的百师园,如今在潮州、深圳、东莞均有设点。黄伟雄定下“每个百师园都必须有一个博物馆”的目标,在潮州市的百师园四楼便设有黄伟雄珠绣博物馆。馆内展示了珠绣的历史、技法,以及400余件实物展品,讲述着珠绣工具的变迁、黄伟雄下海办厂的历程以及其艺术创作生涯的点滴。

羊城晚报记者走进这家珠绣博物馆,聆听了这位工美大师讲述自己的守艺初心——

始于热爱,成于创新

从我记事时起,生活就与刺绣分不开。潮州民间遍布各种绣花社,我的奶奶、妈妈都是绣娘,我耳濡目染,6岁时就学起了绣花。毕业后,我最初在国营企业从事珠绣工作,1993年“下海”经商,创办了自己的工艺公司,生产珠绣婚纱、礼服、披肩等产品,大多出口欧美及东南亚国家。

经营多年之后,我开始思考,除了赚钱,人生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于是我创新地用珠绣“作画”,把珠绣工艺从实用装饰发展成纯欣赏的艺术品,还推动珠绣申报非遗项目。2015年,珠绣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也成为珠绣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就在这一年,我开始筹建“百师园”。

园内设立了综合馆、雕刻馆、陶瓷馆、刺绣馆及研学中心,把工艺美术大师和工艺精品汇集在一起,打造成一个文化交流平台。2017年9月18日,其中的刺绣馆就升级成了现在的珠绣博物馆。

承载人生记忆的空间

我有二十多年的办厂经历,以前的产品设计稿、各种珠料、旧的工具、不同时期的样板都被我保留了下来。再加上我在不同时期创作的珠绣画,就构成了这座博物馆的展陈内容。

博物馆里收藏的一幅珠绣《富贵长春》对我影响极大。这是我的老师胡广旭在1981年设计的。我当时看到作品就倍感惊讶:珠绣竟然还能这么做!在过去,珠绣仅用在服装、手袋等实用品上作为点缀,老师的这幅作品让我深思:“除了实用品,珠绣是否可以发展为艺术作品呢?”那时还在潮州市技师学院学设计的我就萌生了用珠绣作画的念头。

1983年,我的毕业作品就是用珠绣创作的一幅《熊猫》,这是我的第一幅珠绣画;1986年,好友结婚,我专门为他创作了一幅《龙凤呈祥》作为贺礼;1993年,我以国画传统的“梅兰竹菊”为题材,用珠绣表现国画的技法;2001年,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我以郑成功雕塑人像为主题,用珠绣凸显雕塑的立体与明暗;在北京申奥成功后,我在2006年创作了《从雅典到北京》,其中一幅作品送给了国际奥委会……这些作品记录了我的成长历程,如今都一一陈列在博物馆中。

20多年的积累悉数投入

民间博物馆是公有博物馆的有效补充。但民办博物馆需要靠自己的力量筹建,涉及场地、资金、藏品几方面问题,幸运的是,我正好拥有这些条件。

首先,我办馆的场地是由原来的厂房升级改造后建成的。从业几十年来,包括我办厂20多年来积累的资金,现在几乎都投入到百师园和博物馆上了。

至于藏品的收集,虽然以前办厂有不少具有年代感的样品留下来,但只要我发现有比较独特的珠绣品,或是馆内没有的样式,我都会买下来收藏。目前博物馆面积不大,未来随着藏品的增加,我还想扩大面积,重新装修,再融入一些数字化多媒体展陈技术,把珠绣博物馆做得更好。

有些人说我很“傻”、“烧钱”,但我觉得,办一座博物馆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让更多人领略非遗魅力,是相当有意义的。人这一生,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什么,就不算白活。

博物馆要成为“标配”

百师园最早在潮州成立,2019年又有深圳百师园开馆,2023年,东莞百师园也开馆了。我给自己定下目标:每个百师园都必须有一个博物馆,这是“标配”。

现在深圳百师园内也有一个综合性的非遗博物馆,是在省文旅厅登记备案的。藏品除了刺绣,还包括陶瓷、木雕等50多个非遗门类,其中大部分都是我的收藏品。东莞百师园也正在完善“非遗博物馆”的申报手续。

我们开办民间博物馆这类公益平台,目的是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激发他们对非遗的了解、认识与热爱。

现在珠绣博物馆平均每月接待超过1万人前来参观,其中一半以上是研学团。我们还对学生开放了研学课程,除了珠绣课,还有剪纸、彩瓷、泥塑、手拉壶等将近20门体验课,有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学生前来百师园培训。成立6年多来,参加研学培训的学生已超过了20万人。

每当我看到这些年轻人流露出好奇、充满求知欲的神情,听到他们对工艺美术作品的赞叹,我就觉得开办博物馆太有成就感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余娟:

原来老祖先比我们更讲究扮靓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善茵

“‘酒晕妆’和‘八字眉’太趣致了!”“可以看到古人是怎样化妆的,还能学到中药养颜小妙招。”“从妆容、发型发饰到装扮的工具,处处有讲究、有文化。”不少游客在社交媒体上晒出照片,分享在广东环亚美容化妆品博物馆邂逅“美”的心得体会。

据广东环亚美容化妆品博物馆(以下简称“环亚美妆博物馆”)馆长余娟介绍,该馆是国内首家以美容化妆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共有1055件藏品,梳理展示了中国美容化妆的历史和技艺。

余娟入职环亚集团已有20多年,2016年开始担任馆长。从无到有,由简到繁,企业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办好一家博物馆?余娟如此讲述——

国内首家美妆主题博物馆

自1991年创立以来,环亚集团在美妆行业深耕了30多年,见证了中国美妆行业的发展和变迁。我们意识到,尽管美妆产业在国内日益兴盛,但国人对于美妆历史文化的了解甚少。因此,我们希望成立中国首家以美容化妆为主题的博物馆,旨在为公众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学习中华美容化妆文化的平台。

2005年筹备建馆初期,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聘请北京和广东的文博专家收集历代的典籍文献和实物资料,踏访了全国各地6000多家古玩商铺,分批收集可用于展览的老物件。我们还与地方性文物商店、民间收藏家及爱心人士保持密切联系。

环亚美妆博物馆于2007年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目前馆内藏品共1055件,其中3件为国家三级文物,每件藏品都已完成备案。17年来,环亚美妆博物馆已累计接待观众20万人次,并入选了第四批国家三级博物馆名单,也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目前我们馆内配有8位专职工作人员,分属于学术研究、宣教活动、藏品管理、公众教育等各个方向。

集科普、教育和体验于一体

我们的常设展览分为六个部分:中国美容化妆史概说、历代化妆、历代发式、历代化妆品及妆具、新中国的美容化妆以及化妆品示范体验区。可以看到,中国美容化妆文化不断发展,近现代已进入繁荣兴盛的发展阶段。

在历代化妆品及妆具展区,一面整体造型为五瓣葵花,绘有浅浮雕凤穿牡丹纹的铜镜深得观众喜爱。这件隋唐五代时期的“青铜凤穿牡丹葵花镜”是国家三级文物。

展览还特别设置了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美容保养方法展区,介绍以香汤沐浴、以药水泡脚、以各种自制面膜护肤、食疗进补等美容秘籍。比如西施会“敷面膜”,她是拿太湖珍珠粉混合鸡蛋清、蜂蜜做面膜。

我们希望把博物馆打造成一个集科普、教育和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帮助公众理解“美”的文化深度和历史延续性,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创造。

民间博物馆的“喜”与“忧”

如今我们的馆藏内容已涵盖发式、妆容、器具等具有时代印记的日常生活用品,还展示中草药、民族服装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我们的优势是,策展灵活性较强,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调整展陈内容和方式。我们曾走进多家政府单位和中小学,开展以日常护肤、彩妆、服饰搭配为主题的科普讲座。

作为一家民办博物馆,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在运营维护方面仍需自力更生,只有激活自我造血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如何让更多的受众了解我们、走近我们,也是当下面临的成长期困扰。如今我们的宣传推广主要依赖自有渠道和口碑相传,仍有种“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感觉。

近年来,我们和广东省博物馆形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关系,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从基础讲解服务、常设陈列展览、观众互动体验等方面不断优化。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加强与广州市内各公共文化场所的连接,探索美妆与旅游、艺术等领域的有机结合。

从门外汉到合格的“博物馆人”

我不是文博专业出身,越深入了解文博行业,我对“博物馆人”越发敬畏。运营博物馆不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有时我觉得自己像文盲一样,有太多知识需要深入了解。

如今,我已经养成了每到一个城市,首先打卡当地博物馆的习惯。我会关注各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也会留意与展览相配套的公共设施、互动装置、宣教活动等。这些策展思路能否用在我们的博物馆中?这是我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除了到其他博物馆实地考察,我每年都会参加一些文博培训,还修读了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举办的研修班课程。接受两年多的系统培训后,我才感觉自己真正地从一个门外汉变成合格的“博物馆人”。

在管理博物馆的过程中,我最开心的是看到不少观众能够通过看展收获知识和快乐。我们接待过年纪最小的观众是一群幼儿园的孩子,年纪最大的观众则是广州市善乐老年人协会的花甲老人。我至今仍记得老人们在博物馆换上汉服、放起音乐,在大堂区域载歌载舞,这个场景令我感动。

有不少观众在参观后表示很惊讶,原来我们的老祖先比现代人更讲究、更会打扮。其实当我们回望历史,重拾这些尘封的历史碎片时,会更坚定对自身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专家观点

民间“宝贝”实现共享是一件很好的事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艺

5月17日,最新发布的《广东省2023年度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省备案博物馆385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28家,总体占比约三分之一。

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陈邵峰长期从事博物馆学和科普教育研究,对省内非国有博物馆情况较为熟悉。他认为,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之后,很多企业和个人收藏家拥有了优质的博物馆办馆资源,让藏于民间的“宝贝”实现共享,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比如潮州市黄伟雄珠绣博物馆,馆长是非遗传承人,同时又是企业家,他创办博物馆,既能把故事讲好,又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大有裨益。”而广东环亚美容化妆品博物馆,背靠的是一个化妆品企业,这在陈邵峰看来,“这类由企业创办的博物馆,一方面对自身产品有一定的宣传作用;更重要的是企业管理者的情怀,使他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值得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

至于广东省非国有博物馆为何会有如此强劲的势头,陈邵峰认为,这跟广东作为经济第一大省的实际情况关系密切。“办博物馆是非常烧钱的,也就是它的运作需要长期稳定的经费投入。”他说,广东大部分非国有博物馆都背靠企业,很多企业还有一定的历史,比如创办九江双蒸博物馆的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其品牌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

陈邵峰表示,我国博物馆事业相对年轻,非国有博物馆运营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专业性不强是非国有博物馆普遍存在的困扰。“一方面,很多民间博物馆管理者非文博专业出身,对博物馆的整体运作不够了解,从而造成运营不规范的情况;另一方面,非国有博物馆缺少文博专业人才,比较特殊的如郁南县诗礼传家博物馆,就是靠着个人微薄的力量在支撑整个博物馆的运作。”

但他认为,问题的出现和解决都需要一个过程,最近几年广东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势头良好,这是对国有博物馆非常有意义的补充。

编辑:邬嘉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