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露雅:“做好社区工作,脸皮要厚一点” | 寻找广州市“城乡社区工作者”

来源:金羊网 作者:高焓 发表时间:2024-05-31 19:31
金羊网  作者:高焓  2024-05-31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高焓

图/受访者供图

“做社区工作不能要面子,大家都是厚着脸皮的。”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叶露雅笑呵呵地说。虽然她没有做过MBTI测试,但只要和她打过交道,就知道她一定是E人。

“85”后叶露雅已经在社区工作了16年,服务过六榕街的5个社区。随时随地可能接到居民的来电、粤语普通话来回切换、走街串巷和居民商户们打成一片,这些都是她的工作写照。

她说:“只有真的和大家做朋友,才能做好社区工作。”

居民就是设计师

2019年,叶露雅来到旧南海县社区工作时,社区正在进行微改造,居民代表、业主单位、设计方、施工方、社区、街道一起坐下来开了多次征询意见会。“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成了她推进微改造的一把钥匙:“居民们有很多金点子,微改造中他们说了算。”

叶露雅举例,居民提出街巷里可以摆放座椅供大家休息,而摆放的位置却是众说纷纭。后来,居委会就把座椅摆在路面,没有打钉子,看看居民们怎么用。“刚开始有人挪动个几十厘米,或者朝着远离窗口的位置挪挪。大约过了一个月,没人再挪动这些座椅,我们才最终钉了钉子。”她说。

看着微改造后焕发新生的社区,不少居民都想再把社区“扮靓”点。“花城怎么能没有花呢?”一位曾住在社区华侨阿姨说着就为社区捐了2万元的“买花基金”,居委会便买了些鲜花、绿植,摆放在不同的楼栋旁边。

后来,有的居民说,放心交给他们来养护;还有的商户买了些花,布置在店铺门口;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成了“爱绿护绿小卫士”,像“主人翁”般定期为班级认领的花浇水。“这一切都由社区居民共同建设、打造,所以大家才能共享这份美丽。”叶露雅说。

社区的靓丽不仅在于外观,更在于气质。不到5公顷的社区里,既有《大公报》报社旧址等历史,也有18家咖啡店等新潮店铺。看似“新旧碰撞”,实际上,这些“新”没有特立独行,商户、居民们自发组建起“商居互助队”,除了协助新店铺熟悉社区的风格,还会定期探访社区的困难居民,举办公益集市来帮助困难群体,用“新”和“心”为老街区升温。

“老”“青”互动打破代际隔阂

微改造后,社区不仅引回了“老”居民,也带来了“新”朋友。叶露雅说,有老人家带着孙辈搬回社区,还有年轻人冲着社区环境搬到了这里居住。

当老人和青年相遇,是否能碰撞出跨代际的“火花”?

社区有长者饭堂的配餐点,如今已有了社区饭堂的雏形。午饭时,大多是“老友记”们来饭堂里聊聊天,社区自发成立了一支送餐服务队,为行动不便的长者“送餐上门”。到了晚饭,食堂里就多了年轻人的身影,“年轻人不享受长者饭堂的补贴,但是他们很热心,时常看到他们在饭桌上教老人们用手机,就像对待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叶露雅说。

如果说长者回流与情怀相关,那么如何能留住年轻人的心?“那不单单是要环境好,更重要是满足他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叶露雅说。

今年,“吉·才社”——广州首个社区里的人才会客厅在旧南海县社区启用,召集人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张铁军教授。叶露雅介绍,在日常走访里,逐渐了解到居民们“多才多艺多智慧”,涵盖医学、法律、设计等诸多领域,已有90多人聚集到“吉·才社”。

在未来探索更多服务模式之前,“吉·才社”里的人才们早已开始了尝试。2023年,在“吉·才社”筹备之初,吉他老师、绘画、咖啡师、书法爱好者等已在社区的“青年夜校”里开起了课。“老师们惊讶,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学习;年轻人们快乐‘抢课’,有的在社区食堂吃过晚饭,就来学素描、练书法,还有人学着给女朋友做扭扭花。”叶露雅说。

科技为居民织出“暖心毛衣”

在人情味浓的社区里,科技也有温度。

2020年,广东省选定广州市越秀区作为全省首个开展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此后,旧南海县社区作为试点,探索打造“多元赋能、减负便民”智慧社区,用科技为“人情味”赋予新的内涵。

“老城区、老街巷、老人家、老房子——这里是典型的‘四老社区’。”叶露雅和社区同事格外重视消防安全。在试点工作开展后,社区为辖内的空巢老人、高龄老人、低保家庭等家中免费安装了智慧烟感系统,“警报一响,网格员就能收到提示,如果未能及时响应,还会向上级应急部门通报。”她说,曾有老人下楼买菜,忘了屋里还煮着菜,好在网格员收到警报后第一时间带上灭火器上门,也联系到了老人,发现是虚惊一场,没有着火,但是菜煮糊了。“响应及时,不仅老人觉得安心,他们的子女也跟着放心了。”她说。

科技如何帮助“减负”?如今,旧南海县社区增加了具有AI算法功能的摄像头,让“找规律”更为有迹可循。叶露雅举例,通过抓拍垃圾堆放,分析乱扔垃圾行为的人群、时间、地点,不仅环卫工人就不用一直盯着某一片区域,社区还可以将环保宣传做得更精准。若是人流密度达到一定程度,网格员、社区的志愿者们都会及时赶来疏导人群。

目前,“智慧社区”建设选择了“社区秩序”“消防安全”“健康医养”三大模块,“这些都是居民们挑选的。”叶露雅说。如果把社区治理比作织毛衣,智慧社区用技术手段让毛衣织得更快,一支支自发建立的服务队伍让毛衣的针脚更密,“技术+人情”让毛衣暖身又暖心。“就像开启了良性循环,作为社区工作者,我们能有更多时间放在‘进百家门、问百家事、知百家情、交百家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让社区更有烟火气、更有广府味、更有街坊情。

“居民的笑容是前进的动力”

每当来到一个新的社区,叶露雅都相信:“居民的笑容是前进的动力”。她记得,2019年刚来到旧南海县社区的样子——每天固定时间上下班,总会遇到一些居民群众,看到自己在居委会出入,她就会主动和大家打招呼。“刚开始,居民们可能也会觉得奇怪——‘诶,你是谁?’”后来,当居民知道了叶露雅,大家就会以点头、微笑回应,“这种时候就会觉得很温暖,这就是前进的动力。”

在社区里,难免遇到矛盾。叶露雅坦然地说,如果居民有骂声,那一定工作中有让对方误解的地方。“这些事情不能躲,听完对方的抱怨,我也要请对方给我一个机会,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打破屏障?”慢慢地,有的居民原本从不让居委的工作人员进门,如今还招呼大家进屋喝汤。“人心都是肉做的,要非常有耐心地慢慢讲,讲清楚来龙去脉和利弊,很多人都会理解的。”她说。

叶露雅一直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的一件小事。那时,有老人给居委会打电话,“电话里,老人家说‘我拉不出屎,可以帮我买开塞露吗?’”当时,20岁出头的叶露雅还不明白原因,而前辈说:“老人一个人住,不找我找谁?他找我还好,不找我,我更怕。”日子久了,叶露雅体会到,无论大事小事,居民们有事愿意找居委,都是因为信任。在她看来,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他们真的是有困难才来找我们,我们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回看这份如同“千手观音”一般的工作,虽然繁忙,但她也觉得自己很幸运。“有指导我的前辈,居民当中也有非常多的智慧,他们都会给我提供很多方向。”而未来,她说还要不断学习,向居民学、向同事学、向前辈学,跟得上居民们的思路,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编辑:严哲川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