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董明:填补空白,把鲁迅形象立在舞台上

来源:金羊网 作者:吴小攀 发表时间:2024-06-02 08:05
金羊网  作者:吴小攀  2024-06-02
话剧《先生来了》会不会成为一个新的爆点?

5月,由董明编、导、演、制的以鲁迅先生为主角的话剧《先生来了》在广东文学馆小剧场连演三场,引起关注。

近些年来小剧场演出时有爆点,《先生来了》会不会成为一个新的爆点?剧场演出现状如何?戏剧人的难点和痛点在哪里?董明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


听从召唤,塑造鲁迅舞台形象

羊城晚报:你们的剧社为什么取名“先生剧社”?

董明:2019年,我自编自导自演了以闻一多为主人公的话剧《我的闻先生》。在编创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加上我自己对民国这段历史很感兴趣,对民国的诸位先生也都很敬仰,所以就把我们的剧社取名为“先生剧社”。

羊城晚报:它的定位是怎样的?

董明:“先生剧社”集结了一批有志于舞台的好戏之人,成员近30人,包括大学老师、学生,平时各有工作或其他拍摄演出活动,剧社有演出时提前预约。困难是经费紧张,自负盈亏,压力大。

羊城晚报:怎么会想起编演《先生来了》这出戏?

董明:首先,以鲁迅为主人公的题材是中国戏剧创作的一个难题。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话剧舞台上还没有一部真正成功的以鲁迅为主人公的话剧。2021年,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在绍兴举办了一场戏剧研讨会。会上有人提到,一部由欧洲人导演的鲁迅题材的话剧正在上演,日本人也有鲁迅题材的话剧作品,而我们在此时拿不出一部以鲁迅为主人公的戏剧作品,听了以后我心情沉重。会议结束的时候,我感受到一种使命感的召唤。

在人格、精神、思想等方面,我对鲁迅先生十分景仰。去年,我和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见面的时候,他说,用了20多年的时间想做一部反映鲁迅波澜壮阔一生的舞台剧,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作为一名戏剧工作者,我非常想填补这样一个空白,因此就排演了《先生来了》这个话剧,它可能未必完美,但也是我努力作答的“参考答案”,算是对弘扬鲁迅精神、推广鲁迅文化的一点贡献。

以环形结构叙事突破难点

羊城晚报:相比之前的鲁迅题材的戏,此次《先生来了》有何新的目标?

董明:之前的有关鲁迅的戏大多是放在他的小说的改编上,《先生来了》这个戏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把鲁迅本人推到舞台的最前方,以鲁迅本人为主角,在舞台上立起一个鲁迅的形象。

羊城晚报:这部戏的难点在哪里?

董明:因为鲁迅他是一个思想家,如何把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呈现在舞台上,同时又避免让人感觉到是在说教,还不能让观众感觉太艰深晦涩,这是一个难题。

羊城晚报:如何突破这个难点?

董明:经过反复磋商思考,我们做了一个环形结构的叙事: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狂人日记》?他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狂人日记》的?在写《狂人日记》时他心里都想些什么?这只能从目前可见的一些文章的只字片语当中去揣摩,但这同时也给我们的创作留下了巨大的空间。祥林嫂、阿Q、孔乙己、闰土,等等,都是之前很多年前就已经在鲁迅的记忆当中存在过的人。所以我就想,能不能把鲁迅小说里的人和事,交织在他的梦境中,成为引爆他去写《狂人日记》的诱因?那么,钱玄同在鲁迅基本选择“躺平”的这样一个时刻,投下了一颗石子,这颗石子在鲁迅的内心里荡起了阵阵的涟漪。于是,他开始连续地做梦,就梦见了这么些人,这么些事儿,最后思来想去,提笔写下《狂人日记》。

“闭关”修炼,深入理解鲁迅

羊城晚报:您为什么会选择自己来出演戏中的鲁迅?

董明:作为创作者,我已经四十六七岁,自认为在思想认识等方面已能更好地理解鲁迅;作为演员,我觉得自己的外形也适合出演这个角色。

羊城晚报:身兼编、导、演、制,您觉得哪个环节最难?

董明:最难的在于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怎么样去创编这个戏,让它能够成为一个戏?之前无数的戏剧前辈都没有尝试成功。当然,《先生来了》这个戏也并不一定就很成功,它也是在探索的路上。我想先把它攒成一个剧,先把鲁迅先生立在舞台上,然后边演边改,边演边完善,在不断地跟观众见面中去完成这个戏。

羊城晚报:为了这次演出,您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鲁迅?

董明:我是在2019年底立志要做鲁迅题材的话剧,那个时候我送给自己一份2020年的新年礼物,就是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8卷本的《鲁迅全集》。2020年初,遭遇新冠疫情,我就在家里休息了四五十天,在这段时间当中,我除了最基本的买菜做饭以外,都是在读《鲁迅全集》。在那样的一个特殊时刻,我每天都沉浸在鲁迅的世界当中,就会不自觉地用鲁迅的视角去审视当下世界。对于我来说,那四五十天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同时又像是一次闭关修炼。

让戏和观众发生切身关系

羊城晚报:排演一部戏,自然要考虑经济效益,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董明:《我的闻先生》到今天为止演出了101场,这也是云南近20年来原创戏剧演出最多场次的剧目之一。因为它本身是一个主旋律偏红色的题材,所以有很多党建包场,支撑我们这样一个民间剧社走到今天。《先生来了》到目前演出了32场,作为这样一个相对严肃的题材,算是奇迹了,是观众的支持和认同让我们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羊城晚报:有没有想过以戏剧为生?

董明:单纯的以戏剧为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我是云南省话剧院的演员,必须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来做一些像《我的闻先生》《先生来了》等另外的剧。

羊城晚报:让一部戏长演的关键是什么?

董明:戏剧的生存之本还在于贴近观众,让观众觉得这个事儿跟他是有切身关系的。比如说像鲁迅题材的话剧《先生来了》,首先就是能够让本身对鲁迅感兴趣的人对这个戏感兴趣;第二,唤起观众的记忆,他们可能会因此再去读一读鲁迅先生的文章,这是我觉得善莫大焉的一件事情;第三,看了这个戏以后,能够对观众自己的生活有所启迪,有所帮助,有所感悟。所以,戏剧的生存之道,就是想办法让这个戏和看戏的观众发生切身的关系。

羊城晚报:新媒体时代,传播如此快捷,剧场存在的理由何在?

董明:不管是什么样的媒体,剧场这种活生生的活人演给活人现场看的戏剧艺术,是任何高科技无法取代的。科技越发展,这种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碰撞与交流,反而会显得愈发难能可贵。

羊城晚报:接下来您还有什么编演规划?

董明:对我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事是继续排演好《先生来了》,从北京东单的大华剧场到广州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文学馆小剧场,演出得到了两地观众的认同和喜爱,我希望它还能够走到绍兴去,到上海去,每一场演出都会往前再跨一小步,哪怕只是一小步,然后把这个戏推向全国。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吴小攀


编辑:聂粤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