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
仲夏时节,端午之际,广州迎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非遗盛事。210多场活动将在端午节及6月期间开展,以全新的传播形态为广大市民朋友准备了一场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非遗盛宴。
打造“五在”场景,全市打卡广州非遗
6月1日至10日,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各区、各相关单位、非遗传承人等,共同打造的“2024年广州非遗开放日”活动。
此次活动将全市上百个非遗开放点划分为五大场景类型共举办192场活动,其中博物馆9场、景区78场、商圈11场、社区84场、校园10场,并通过打造“非遗开放日打卡地图”专题H5页面,整合全市11区的开放日活动资讯,带领广大市民打卡参与特色非遗活动,共享非遗保护累累硕果。
本届开放日创历年度活动数量之最,活动形式包括展览、体验课、讲座、研学、义诊、展演、比赛、手工制作、在线直播等,覆盖非遗项目80多项,近百位非遗传承人各显绝技,吸引约6万人次市民参与活动。活动期间,各开放点人头攒动,市民参与热情高涨。
6月8日,活动还通过“非遗+直播”的方式开启一场约4小时的“一镜到底”的长镜头直播,让观众们跟随主播走进北京路景区及华南农业博物馆,线上体验非遗魅力,并与非遗传承人实时互动访谈。
精彩活动云集,全民乐享非遗盛宴
6月5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在番禺沙湾举行,并揭牌广东省首个非遗古镇“沙湾非遗古镇”,为全市非遗系列活动按下启动键。
6月8日,4场非遗直播带货专场让网友们“秒杀”乐不停。作为历年活动的重头戏,旨在甄选非遗好物、促进非遗消费的广州非遗购物节自2020年以来已连续举办5届,今年更是在开幕式当天首次举办线下主会场(非遗墟市)。
6月8日,由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上德带来的粤剧文化推广季专题讲座《〈帝女花〉的剧本改编》座无虚席,粤剧“发烧友”们收获满满“干货”。
今年适逢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5周年,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启动了粤剧优秀民间团体演出季,6月中下旬将组织少儿粤剧专场展演及优秀民间私伙局系列演出,并举办粤剧专场讲座,让人们在沉浸演艺与科普知识中体悟粤剧魅力。
端午节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全市各区也举办了形式各样、内容丰富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如白云区举办的“云·飞扬”白云文化欢乐季系列活动、荔湾区举办的“荔枝湾·新西关”民俗文化活动之“五月五·龙船鼓”系列活动等。
同时,广州多个非遗项目亮相广东主会场活动,广州非遗推荐官骆伟瑜和助演嘉宾古琴市级传承人宁兰清在“非遗购精彩”云上集市推介广州非遗产品。此外,广州市还组织粤剧、广绣、广州玉雕、广彩4个非遗项目亮相中国非遗馆《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通过跨门类、跨地域多元的非遗交流,让湾区民众乃至全国民众共赏广州非遗魅力。
焕发非遗活力,厚培传承发展土壤
近年来,广州非遗保护工作以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为动力,在非遗的保护传承和活化上不断创新实践,为人文湾区建设贡献力量。
截至目前,广州市已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46项,其中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21项、省级95项、市级216项,为广州非遗增添熠熠星光。此外,作为广东省试点城市,2024年5月,广州市公布了首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群体名单,进一步扩大非遗传承群体,激发非遗传承活力。
在非遗活化和利用方面,广州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积极探索“非遗+”新业态,实现非遗与多种业态相互赋能。同时,在西关永庆坊、沙湾古镇、北京路、广州塔等景区设立非遗聚集区、非遗橱窗、非遗商店等,加强非遗与旅游、商业等融合发展,让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双向赋能。
未来,广州市将持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广州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