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四百载 “00后”龙舟造船人续写新篇章

来源:大洋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24-06-09 16:14
大洋网  作者:  2024-06-09

端午节前后,是汕头市澄海区昌利造船厂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在昌利造船厂内,“00后”小伙吕铭正忙着协助父亲吕振邦,为一艘送来打磨翻新的龙舟作最后“体检”。

不一会儿,前来“提货”的龙舟队队员便将修缮一新的龙舟装车运走。看着龙舟随车辆逐渐远去,吕振邦父子俩在门口伫立良久,仿佛目送启程远行的孩子……

潜心造“龙”400余载,吕家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龙舟世家”,澄海近九成龙舟均产自此处。如今,24岁的吕铭接过接力棒,成为吕家龙舟制作技艺的第20代传人,他正通过申报非遗、创新宣传等形式,让这项古老的龙舟制作技艺焕发新活力。

一家小小造船厂,缘何能传承400余载,让二十代“造龙人”潜心坚守?端午节前夕,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汕头市澄海区昌利造船厂,倾听这家老船厂背后的坚守与传承。

坚守:墨斗刻刀 古法造舟

走进昌利造船厂,淡淡的杉木和桐油味道便扑鼻而来。记者在船厂内看到,数艘龙舟整齐摆放着,不仅有刚完工的“新龙”,还有从潮州官塘、汕头澄海各村运至船厂打磨翻新的“老龙”。每艘龙舟都如战士般严阵以待,准备在端午节龙舟赛上大显身手。

见记者前来,55岁的吕振邦停下手中不停转动的弓钻,一边冲泡起潮汕工夫茶,一边向记者介绍起吕氏家族造龙舟的“威水史”。

按照吕振邦的说法,吕家造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家族历代是造龙舟的能手,“昌利”的字号便是祖辈所创。如今已是第19代传人的吕振邦,从18岁开始学习造龙舟,至今已有30多年,他对祖传的这门技艺甚为自豪。

最令吕振邦自豪的是,一直以来,他们坚持古法造船,即用墨斗、刻刀等祖辈传下来的工具,纯手工打造龙舟。他介绍说,龙舟制作工序繁琐,从选材、量尺寸、钻木孔、拼装、油漆上彩等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这些都是纯手工的,制作整艘船大概要25天,一艘龙舟大概要打1500个钉子,使得龙舟更加牢固”。

传承400年,吕家不仅有口传心授,更有独门的传家之宝。吕振邦把记者领到角落处,拿出家族传承下来的六块“梁头模”。“别小看这几块老旧的木板,这些都是船厂的‘传家宝’。”吕振邦介绍道,将这些梁架模板按间隔船梁的顺序,垂直放到龙舟的船底中心线上,梁架模板特有的弧度,就是船底的弧度。有了这些参数,就能省去测量龙舟弧度等繁琐工序,使龙舟实现“标准化生产”。

古法造船、品质过硬,“昌利”号龙舟逐渐成为当地端午龙舟赛的“主角”。据悉,以前澄海地区九成以上的龙舟,都来自昌利造船厂,潮州潮安等地也有不少龙舟出自他家造船厂,“昌利”号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龙舟王”。

传承:廿代传人 续写传统

虽然“昌利”号龙舟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但吕振邦坦言,一家小小龙舟厂要传承四百年殊为不易,仅在他接手期间,就经历了数易厂址、几近关停等窘境。

“叔父临终前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叮嘱我要把龙舟厂做下去,不要放弃。”吕振邦说,从那以后每次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叔父的临终遗嘱总会萦绕耳畔,这也成为他坚持龙舟制作的动力。

令吕振邦欣慰的是,自己24岁的大儿子吕铭如今已接过接力棒,成为吕家龙舟制作技艺的第20代传人。而这位“00后”的“造龙师”,两年前还是一位玩具设计师。

“澄海目前很少有专门的龙舟造船厂,所以我想回来继承,想让这门制作龙舟的手艺保留、传承下来。”吕铭说。

在父亲的指导下,吕铭如今已经基本掌握了龙舟制作技艺,而自己的弟弟同样在船厂帮忙,并尝试着制作小型的龙舟模型。吕铭表示,“我弟弟现在在上学,晚上也会过来帮忙制作龙舟,希望龙舟制作手艺在我们兄弟俩这一代能继续传承下去。”

“现在他们兄弟两人就可以将一条二百五十斤的龙舟转过来。”吕振邦言语间充满自豪与欣慰。

巧用文创

古艺焕新

除了制作龙舟外,吕氏父子还大胆创新,通过巧制龙舟文创产品、利用短视频宣传龙舟制作技艺以及申请非遗项目等方式,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每年淡季之时,吕振邦便会尝试制作龙舟的文创产品,以1:10的比例制作可供摆饰的微缩型小龙舟。“小龙舟的用材和做法都与大龙舟一样,做起来比大龙舟更费神,一条大约要耗时半个月。”吕振邦说,他制作的小龙舟文创作品很受年轻人欢迎,“这也是一种传承弘扬的新方法”。

吕铭今年开始尝试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发布制作龙舟的视频,也收获了一众粉丝。

为了保留家传的龙舟制作技艺,吕铭正积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申请非遗。“此前我在澄海隆都镇的一座祠堂内,就找到了一艘有近百年历史的昌利号龙舟,这就是很好的历史证明。”吕铭说,下一步他将会收集这艘龙舟的相关历史资料,助力将龙舟制作技艺申报为非遗项目,让这项古老技艺得以传承发展。

新龙头匠人

“80后”运用美学创意为传统注入新活力

“我的车,座上宾是‘龙王’。”佛山资深品牌人、设计师,容桂萧车三坊龙舟理事王子(杨敬和)对龙头设计制作情有独钟。他所说的“龙王”,就是他设计和制作的龙头作品。

端午临近,王子新近创作的龙头作品在家乡顺德容桂发布——当传统龙舟文化遇上美学与创意,会擦出怎样火花?近日,记者来到容桂街道四基社区,与王子展开交流。

“那时,翠竹一带还是河涌,每逢端午岸边挤满了围观游龙的村民。”在容桂街道四基社区,王子回忆起往事,龙舟总是绕不开的话题。地处大湾区腹地的顺德,被誉为“全国龙舟之乡”;顺德南部都会中心容桂街道,四面环水,河道纵横,孕育其中的龙舟文化氛围活跃。

从小,王子就开始制作龙舟模型、参与龙舟活动;也正因为龙舟,他到北京念大学时选择了美术设计专业,系统学习绘画、雕塑等,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有机结合。2007年,王子赴新加坡攻读艺术管理硕士,学习西方艺术流派、风格特点,研究人文与社会、艺术与市场,通过设计语言将艺术与商业有机结合。

2008年,容桂一群钟情于龙舟文化的“80后”青年,牵头成立了“萧车三坊”,王子成为初创成员之一。

端午容桂游龙“竞美”。杨敬和供图

容桂龙舟注重“竞美”,即游龙趁景,气态万千的游龙是力与美的展示。而一条游龙,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龙头”。在萧车三坊团队的鼓励下,醉心龙舟文化的王子尝试进行龙头设计与制作,在传统融入更多设计元素。如今,他设计和制作的龙头作品渐渐得到了认可,在现有的作品中,作品《ZEUS宙斯》龙舟整体设计荣获2018“壹壶飞尝蚝杯”彩龙竞美一等奖。作品《ARORA极》入选“岭南文创iP100计划”、作品整体呈现唯美、治愈的风格。

作品《ARORA极》

今年4月初,王子受邀到容桂外国语学校开展《守艺·匠心》非遗传承讲座。

“我感到很高兴,如今,容桂的龙舟文化氛围越来越好;做龙头的青年人也越来越多。”王子表示,最令人欣慰的是,新一代的年轻人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如何与年轻人产生共鸣,让传统优秀文化接续传承,这是我们需要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桨传百年

“从我太爷那一辈开始,廖氏家族就和龙舟结缘了,太爷、爷爷、爸爸、我、我的哥哥,还有我的子女和侄子侄女,都很热爱扒龙舟这项运动。”在新会陈皮小镇,新会泓达堂龙舟队领队廖长成先生站在一条百年前的古老龙舟旁对记者说。

在端午节前夕,记者探访了位于新会陈皮小镇的中华龙舟文化主题馆,见到了一支传承百年的传奇龙舟桨。这是由廖长成的爷爷廖关浩在上世纪20年代在香港制作的。后来,他将桨带回了老家大泽镇牛勒村,从此开启了牛勒村龙舟队的百年传承。

这支神秘的老龙舟桨,桨叶呈蕉叶状,整个桨身通体呈流线型,如同鲨鱼鳍一般顺畅,榫卯的转接处没有明显的凹陷与凸起,仅是一条细细的筋线,从桨叶与桨杆的衔接处缓缓地伸向桨尾,最终消失在桨叶下半部分,很符合现在仿生学的设计理念。经过百年的击水,整个桨叶漆黑光亮而隐隐透出红色的木质纹理,古朴典雅。龙舟桨叶上肩部用楷书镌刻着“和昌”二字。

老龙舟桨,筋线清晰可见

“这支龙舟桨由爷爷上世纪20年代在香港制作完成,到今天已经历百年,这支经历丰富的老龙舟桨,留下了廖家数代人的手印,承载了廖氏族人对龙舟精神的传承。”如今,这支被新会牛勒河浸润了百年的龙舟桨,已成为廖家的一件传家宝,讲述着廖家和这一方水土的传统故事。

海珠:看龙船一鼓过三弯

第六届海珠湿地龙船景开幕

一年一度的海珠湿地龙船景是市民翘首以盼的文化盛事。作为广州海珠区“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品牌,海珠湿地已连续举办了五届龙船景活动,成功搭建了展示和传播生态文化、龙舟文化的大舞台。

鸣鼓、划桨、急刹转弯……6月8日,海珠湿地龙船景正式开幕。当日上午,宛如水上特技漂移的叠滘龙船表演在海珠湿地石榴岗河段上演。水上,全程高燃,岸上,围观市民人头攒动。

在专门为龙舟表演准备的弯道中,一艘细长的龙舟划过狭窄的河涌水面,一鼓过三弯、极度“丝滑”,随着船身甩出一式“神龙摆尾”,岸上欢呼一片。

除了让人热血澎湃的叠滘龙船表演,“中华战舞”潮汕英歌舞也来到湿地“炸街”助兴。英歌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舞者伴随着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潮州大锣鼓起舞,舞姿刚劲有力,富有强烈的节奏感。

水上激情狂飙、势不可挡的龙舟,与岸上洒脱阳刚、招式英武的英歌舞遥相呼应,势不可挡。

端午假期三天,海珠湿地还有上千人参与的“招景探亲”和龙舟竞渡、上千人参加的龙舟体验课程,加上千人龙船宴,“三千”场面齐聚,场面壮观。

市民冒雨围观龙舟表演

番禺:十村群龙趁“新桥景”

20多艘龙舟来自大龙街、市桥街等地

番禺龙舟趁“新桥景”,水花飞溅,热闹非凡

6月8日,农历五月初三,大龙街新桥村热闹非凡。来自大龙街、市桥街、沙头街10条村的20多艘龙舟,齐聚新桥河涌趁“新桥景”。

龙船景不光比速度,还比龙船的装饰和表演技艺。因此20多艘龙船都精心打扮,船头戴上大红花,船尾挂上鲜花,船身插上彩旗,宛如一条条彩龙在水中穿梭,非常漂亮。

龙尾上的玛瑙装饰

中午12时许,20多艘龙船开始在河面来回巡游,展示风采。巡游一段后,龙船开始竞渡,只见两艘龙船飞速而来,你追我赶,不甘落后,比赛一时斗得难分胜负。

今年“新桥景”适逢高考,扒龙舟禁止打鼓鸣锣、燃放鞭炮,龙船景的热闹气氛却没有丝毫减弱。扒手们喊着统一的号子,整齐划一地划水,场面依然壮观。

许多摄影爱好者也前来捕捉这难得的盛景。来自南沙的蒙先生是一名摄影发烧友,每年都会到番禺拍摄龙船景。他表示,今年最大的感受是河涌的水质变好了,河涌两岸也非常干净整洁,为“新桥景”增色不少。

天河:派3000份龙船丁饭

“睇龙船,吃龙船饭”寄托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6月8日,广州市天河区石牌三骏企业集团(石牌村改制公司)在珠江新城石牌二期安居房小区举办免费派发龙船丁饭活动,当天共派出约3000份龙船丁饭。

清晨7时,石牌村巧手们早早就分成几组,有负责搭炉灶、清洗厨具的;有负责摘洗、切丁、整理食材的。没多久,一筐筐的备料已经被整齐地放置在桌面上。随后,由几名擅长制作石牌传统美食的巧手掌厨,将备好的豆角、沙葛、玉米、菜脯、彩椒、红萝卜、花生、叉烧共八种食材依次倒入大锅中不断翻炒,很快,一大盘“龙船丁”就新鲜出炉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前来领取的村民群众都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美味,沾一沾龙船的旺气。

负责分发龙船丁饭的冼阿姨笑着回忆,小时候,每逢端午期间,她一放学就会拿着饭碗冲到自家所属的生产队领取龙船饭。“我妈妈也是制作龙船饭的一员,现在轮到我参与,可谓是一份传承。”

“睇龙船,吃龙船饭”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指的是在端午节期间,每当划完龙船,村里都会组织村民在一起吃龙船饭,对村民来说,吃龙船饭意味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家源、王名润、陈枫、陈钧圣、肖桂来、何钻莹、于涛、黄文生、吴子良

通讯员池焰铖、陈晓洁、谢展鹏、黄国宏、张忠明、海珠湿地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枫、何波

编辑:束孟卿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