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万年前,“最早的广东人”长什么样子,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近日在广州主办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展示暨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活动,以“穿越磨刀山 探寻岭南源”为主题,展示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活动上,以数字技术复原远古“磨刀山人”和复原过程为主题的《穿越磨刀山》纪录片正式发布。
通过纪录片《穿越磨刀山》上线的磨刀山数字人,鲜活地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了数十万年前“最早的广东人”的形象和生活,连日来受到了历史文化爱好者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
记者从该片出品方云浮市委宣传部获悉,云浮从2021年开始就着手推动用数字技术复原远古“磨刀山人”。通过磨刀山数字人的传播,希望让普通人能走近远古历史,吸引更多人参与“从哪里来”这一命题的研究阐释。
人工智能复现远古“磨刀山人”
在磨刀山遗址发现之前,广东地区发现的最早人类是马坝人,距今有13万年。磨刀山遗址的发现将广东人类历史的起点推前至距今60万-80万年。磨刀山遗址的发现,震动了考古界,获选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2年,“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2012-2022)”名单公布,磨刀山遗址位居榜首。
《穿越磨刀山》展现的磨刀山数字人,一下带我们回到了60-80万年前的广东南江流域,让人贴身目睹这个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广东人”的方方面面。
“磨刀山人”面容清癯,下颚骨头突出。他们直立着在丛林中奔跑,下身围着树叶串成的裙子。他们活动在古南江两岸20平方公里以内,主要以原始狩猎和采集的方式获得食物。
画面中,磨刀山数字人正在打制石器。这可是他们的工具,虽然简单,但胜在实用——里面有砍砸器、手镐、手斧和刮削器等,其中以砍砸器数量为多。而工具,正是人与动物间的一道鸿沟,人类与人类制造的工具一同演化。作为中国最早拿起工具形成工具思维的原始人类之一,“磨刀山人”正在向我们展现他们所在的时代和路径。
丛林里的野兽来了也不怕,他们以石头为武器,砸向准备袭击他们的野兽。
磨刀山数字人的亮相受到了广泛关注,不少网友纷纷点赞、热评。有网友说:“原来现代考古有这么多高科技手段,有意思。” 有网友很想到现场看看:“这家博物馆开馆了吗?”还有网友表示:“突然好奇,先民们是怎么打理头发和指甲的”……
多学科交叉研究催生数字人
从2021年开始,云浮就着手策划运用先进技术“复原”远古“磨刀山人”,数字复原正式启动。2022年,开展采访拍摄和人物“复原”工作。2023年,进行内测。2024年,磨刀山数字人正式上线亮相。
与此同时,2022年广东省正式提出“早期岭南探源工程”,2023年公布该工程《科学研究计划》,位处广东云浮市的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被列为研究重点。
磨刀山数字人向我们鲜活地展现了“最早的广东人”的生活。这个数字人中凝聚了年代学、古人类学、古DNA、植物考古、环境考古、数字化等方方面面顶尖专家的心血。
在磨刀山遗址,大多都是强酸性的网纹红土,目前尚未发现当时人类的遗骸,磨刀山数字人应该长什么样呢?柯维麟是从事数字人技术方面的专家,他借助当下先进的数字人技术还原最早的广东先民“磨刀山人”的形象。中国十位跨学科权威专家迅速集结,助力“磨刀山人”复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提出,考古研究要透物见人,透过发掘出土的一些标本来看到背后人的活动。
研究团队通过时间溯源,确定了“磨刀山人”和同时期的“北京人”一样的直立人形态。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锁强说,虽然在磨刀山没有发现人化石,但是从人类演化的历史的角度来讲,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反映出来的体质形态还原“磨刀山人”,这是最客观也是最科学的尝试。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专家何嘉宁的专业方向是通过化石研究人类体质的演化与发展历程。根据其研究,“磨刀山人”的身材和我们相差不是很大,差别最大的可能表现在头骨的形态。
在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从皮肤纹理、毛发分布,到身处环境,光影明暗,磨刀山数字人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磨刀山人”依托“北京人”的形象复原,但又不完全相同。根据当时南江流域的环境,南方植被茂盛,食物相对较为丰富,“磨刀山人”常年奔走丛林,因此体态较北京人更为纤细。
关于“磨刀山人”的穿着,专家研究分析,由于南方相对北方温度较高,“磨刀山人”获取毛皮的难度较高,因此选择了身披阔叶裙的形象。
这个数字人的形象和行为,每一个方面都像根据各方面“证据”来“破案”。在这场现代考古学的“大勘探”中,考古学、古人类学、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等科学学者共同努力,并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最新的研究理念与技术获取复原早期岭南社会的丰富信息,以科技创新应用于重大课题研究。
云浮创新性探索获高度评价
磨刀山数字人的上线和发布,实现了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看到岭南古人类从个体到群体、从简单生活到复杂社会行为、文明与情感的逐步进化的过程,感受到他们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探索与敬畏。
正是这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追求,对生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身边环境的适应与交流,推动着岭南文明不断向前发展,最终融入并丰富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云浮市推动用数字技术展现“最早的广东人”,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评价。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原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王幼平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云浮利用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复原“磨刀山人”,对于展示利用考古发掘成果,是具有创新性的探索。磨刀山数字人清晰地还原了“磨刀山人”通过砍砸石器保护自己,获取生产资料,开启生产技术探索的过程。磨刀山数字人的形象,具象化的方式向观众们展示了“磨刀山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在磨刀山遗址发掘十周年的时候推出,很有意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云浮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通过“磨刀山”IP的传播,希望让公众能走近远古历史,吸引更多人参与“我从哪里来”这一命题的研究阐释。
文|记者 杨再睿 郑俊良
图、视频|云轩
海报|郑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