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为何高温频繁、降水偏多?——专家详解气候变化下的气候形势

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表时间:2024-06-13 06:04
新华社  作者:  2024-06-13
近期,北方高温持续发展,南方强降雨不断。今年夏天极端高温和降水会不会更加频繁?气候形势到底如何?

新华社电 近期,北方高温持续发展,南方强降雨不断。进入夏季,天气仿佛变得更加剧烈。今年夏天极端高温和降水会不会更加频繁?气候形势到底如何?

据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研究员翟建青介绍,6月9日以来华北东南部、黄淮等地出现高温天气过程,河北、山东、天津等地共有42个国家气象站达到极端高温阈值,86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超过40℃,高温影响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2.9亿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近年我国高温天气呈现出首发日期提前、发生频次增加、累计日数增多、影响范围变广、综合强度增强的特点。”国家气候中心服务室副主任李修仓说。

数据显示,全国区域高温天气过程首次发生时间以每10年2.5天的速率在提前。1981年至1990年,每年高温天气过程平均最早发生在6月24日,2023年则提前到了5月28日,比常年偏早16天。同时,全国区域高温过程累计日数呈显著增多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4.8天,高温的平均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

为何高温越来越强烈?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郑志海表示,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平均温度升高,高温天气也趋于频繁,极端高温事件增多增强或已成为新常态。此外,自2023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已趋于结束,但其滞后影响仍将持续,并且大概率在2024年夏季转变成拉尼娜事件。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并导致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各地气候异常。

而阶段性大气环流异常是区域高温天气形成的直接原因,我国东部地区高温主要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暖高压共同影响。在暖高压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天空晴朗少云,不易成云致雨,太阳辐射强,近地面加热强烈,在高压系统异常强大且稳定维持的条件下,极易形成持续性高温天气。

今年夏季我国高温天气是否会更加突出?

“今年夏季高温过程多,持续的高温天气频繁,预计长江流域的高温强度低于2022年。”郑志海说,今年高温天气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6月主要是华北、黄淮等地高温日数多、强度强,盛夏(7月至8月)则主要在江南、华南等地。

今年4月华南前汛期开启后,发生多次强降水过程,华南区域4月4日至6月11日累计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汛期,夏季降水是否会持续偏多?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夏季(6月至8月)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涝重于旱,东部季风区降水总体偏多,区域性和阶段性洪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

专家表示,今夏气候受到赤道中东太平洋由厄尔尼诺向拉尼娜转换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副高外围水汽输送条件好,东部季风区降水总体偏多的可能性大。此外,我国气候异常还会受到其他海区(如印度洋、大西洋等)海温变化,以及积雪、极冰等其他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在未来夏季的演变及其气候影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针对近期高温天气频发,翟建青建议相关部门做好高温中暑防御及卫生防疫工作,尤其是针对独居老人、长期慢性病患者、降温设施不足的低收入家庭和户外作业人员。同时加强科学调度,保障生活生产用电,确保人畜饮用水和生产用水等。此外,6月13日起南方将出现新一轮暴雨,降雨区域和前期高度重叠,专家提醒要警惕持续降雨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水利部门积极应对南方暴雨洪水

新华社电 记者12日从水利部了解到,6月13日至15日,江南、华南及西南地区南部预计将有一次强降雨过程。本次强降雨过程预计累计雨量大,叠加效应明显,山洪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发生的风险高,水利部门正积极做好暴雨洪水防范应对。

水利部发布的汛情通报显示,受本次强降雨过程影响,预计湖南湘江,江西赣江、抚河、信江、饶河,浙江钱塘江、瓯江,福建闽江,广西西江及支流郁江、柳江、桂江、贺江,广东北江等河流将出现明显涨水过程,其中广西西江及支流郁江、桂江,江西信江,福建闽江上游等可能发生超警洪水,暴雨区内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超警以上洪水。

水利部当天组织防汛会商会议,滚动分析研判雨情、水情、汛情发展态势,安排部署暴雨洪水防御工作。水利部门防范应对本次暴雨洪水工作重点包括: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拦蓄洪水;加强山洪灾害监测,切实落实“叫应”机制;加强中小河流洪水防御;强化水库安全度汛措施,特别是落实小型水库和病险水库保坝措施,坚决避免水库垮坝。

编辑:聂粤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