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开学路,研学热中探寻广东模式

来源:金羊网 作者:刘星彤 许顺瑾 发表时间:2024-06-28 10:17
金羊网  作者:刘星彤 许顺瑾  2024-06-28
更具影响力、吸引力的大湾区研学旅游项目有望成形。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星彤 实习生 许顺瑾 

图/受访者提供

六月,2024年“万名港澳青少年赴广东研学游”活动在广州正式启动,广东各地即将迎来大批港澳青少年研学旅行。随着深中通道的全线通车,“深莞惠”“珠中江”两大区域间的交通实现“跨海直达”,更具影响力、吸引力的大湾区研学旅游项目有望成形。

而2024年暑假的到来,研学旅行将迎来一次“大爆发”。

在教育、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时代浪潮下,政策利好和素质教育需求的双重催化,使得横跨教育、文旅两大领域的研学市场快速扩张,研学旅行在广东的发展势头将前所未有地迅猛。

文脉现状

研学有底气:自然生态多元,文化魅力独具

来自著名信息咨询机构的数据显示,2018年-2026年中国研学游市场总体呈上升趋势,2023年研学游市场规模达到了1469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2422亿元。

到珠海太空中心来一场科学探究;在叶问故居穿上武术服,耍一套咏春拳;参与海上航行,感受港珠澳大桥的工匠精神;沐浴在五千年的陶文化中,赏陶、制陶、玩陶;走进岭南文化发祥地,做个岭南非遗“小传人”;踏寻黄埔军校的历史足迹,领略军事教育的精英风采……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逐渐成为青少年课外活动的“标配”。

广东各地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自然生态课程、改革开放成就探究和地域特色文化探索等各类研学课程,引领学生深入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体验历史文化与科技创新的魅力,培养爱国情怀、人文素养——

在广州美术馆,非遗系列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广东醒狮表演、粤语讲古等活动中更好地认识非遗、了解非遗,感受文化经历;港珠澳大桥研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桥梁技术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了解科技发展与国家、社会密切相关的意义;各地古村落研学带领学生领略岭南传统建筑风采与田园风情,体悟耕读文化。

近年来,广东还积极推动组织港澳台学生来粤研学。6月刚启动的2024年“万名港澳青少年赴广东研学游”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乡村旅游协会承办,首批参与活动的近百名港澳青少年已从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出发,开始深度探索岭南文化。启动仪式上,省文旅厅还隆重推荐了“文博艺术游”“海丝探秘游”“欢乐海岛游”“生态康养游”“工业研学游”“科技创新游”“民俗体验游”“美丽乡村游”“寻味广东游”“人文历史游”等十条主题精品线路,宣布将补贴100万元,鼓励更多港澳青少年来粤研学、游学。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研学领域推出的系列游粤产品、线路层出不穷,这不仅加深了港澳青少年对祖国的认知与了解,更促进了彼此间的文化交流与情感共鸣。

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广东有着多元的自然生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岭南民俗艺术和饮食文化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可为大湾区的青少年带来多样的研学体验乐趣。此次活动以“湾区同心畅游广东”为主题,正是为了展示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的魅力,促进大湾区文化交流与融合,推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文脉溯源

发展有依托:起步不算最早,厚积薄发出新

研学旅行以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是校内书本教育、教学内容向自然界和社会广阔天地的拓展与延伸。它依托美食、美景、文化遗址、历史文物旅游吸引等社会资源,引导青少年进行体验式教育以及研究性学习,日益成为广受家长和学生欢迎的旅游方式。

上有政策支持

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次年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此后,国家相继发布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推动研学旅行的蓬勃兴起。

从地方上来看,2017年前后,海南、河南、云南、北京、广东等地相继跟进,明确提出各中小学要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安排研学实践活动。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创建一批主题鲜明、课程精良、运行规范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广东省跟随响应,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研学实践基地。

下有市场需求

研学游,从流行到火爆,进而成为旅游业“新顶流”,有网友戏称“只用了(2023年)一个夏天”。

2023年,旅游市场全面复苏,研学旅行热潮不断高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复苏得尤为明显,广东省更是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研学案例。其中,大湾区热点研学项目备受关注——港珠澳大桥、深圳“大潮起珠江”等地标成为最新的热门研学打卡点。“从研学实践来看,广东的起步不算最早,但发展势头强劲,且正在逐步规范。”广州地区旅行社行业协会秘书长辜明德指出,以广州市为例,相继制定了研学承办机构、研学实践基地等服务规范的地方标准,2024年1月还公布了“广州市第一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承办机构”名单,将29家旅行社列入“白名单”,一系列做法均走在全国前列。

“广东省无论在研学资源以及客源方面都堪称丰富。”广之旅副总裁文爽认为,基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广东的研学旅行有着典型的厚积薄发的特点。

2020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以新河浦专业实习基地为依托,开创“东山文化保育工作坊”,其间,整合新河浦街区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研究东山文化遗产,倾力打造了“东山WALK”街区导赏专业实践项目。指导教师袁瑾教授认为,正是广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为研学课程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提供了肥沃土壤。

2024年3月,韶关市南雄第二中学700多名学生前往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开展了一次“走进世遗地理、生物课程”研学实践活动。据组团社韶关广之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社研学板块自2019年正式启动以来,5年间已组织近100所学校的十多万名师生开展研学旅行。景区统计显示,2023年全年,到丹霞山进行研学游、科研考察的团队人数超15万人次,丹霞山这一国家级研学基地,俨然成为广东最具人气的“大自然学校”“户外科普课堂”。

肩负历史使命

在业界看来,广东发展研学旅行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历史使命。广东既是西学东渐的桥头堡,亦是改革开放的先锋阵地,开启了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篇章;广东海陆交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依托创新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知名院校、综合实践基地等,广东研学旅行在课程创新和实践方面也表现卓越。广之旅作为业内首批成立研学旅行专项部门的旅行社,就曾面向社会举办首届研学旅行线路设计大赛,设计了第一批研学旅行课程,其开发的“致敬劳动者”“马灯照亮中国”“我为界碑添点红”等课程,更荣获国家级精品研学课程奖。

在文爽看来,在广东,从生态、人文到历史、非遗,只要是能让学生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的内容,都可作为研学开发,“研学已是万物皆可、处处可挖掘”。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除寒暑假开展的研学旅行外,周末短途研学游也日渐风行。后者以家庭散客为主,出行频率更高,这也让研学旅行越来越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文脉案例

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成“研学乐园”

博物致知,文以化成。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走进博物馆,“博物馆系”研学课程已成为广东研学旅行市场一匹闪耀的“黑马”。

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围绕馆内展览及文物陆续开展各类研学主题活动,其打造的“博览南粤”系列课程正是针对青少年设置的。活动以学习广东历史艺术自然相关的跨学科知识为主,让学生通过学习参观博物馆的礼仪、了解功能区位置、参与有趣互动,掌握博物馆参观技能。这些课程将学校课本中的知识与博物馆展览和文物相关的知识相融合,让学生在近距离欣赏中,用互动问答、触摸、观察、手作等方式,加深对文物的印象和对跨学科知识的了解,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在广东省博物馆教育中心负责人宋敏看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文博场馆成为研学游的人气场所,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除博物馆之外,粤博还自主开发了“行走广州”研学品牌,如行走沙面、荔枝湾、黄埔古港、东山口及行走越秀等。馆方认为,通过历史、自然、艺术、科技等多主题间的跨学科融合,用研学拓宽知识维度,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其实质是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有助于学生用更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未来,这正是研学旅行的意义所在。

自2017年以来,粤博联手研学机构、旅行社等开发的“驿路同游”南粤古驿道研学实践课程,更成为广东研学旅行的“王牌”产品。

从粤赣交界的“岭南第一关”、粤湘交界的“秦汉古道”,到地球大陆最南端的“南极村”……该项目迄今共推出13条线路,覆盖省内15个地市及港澳地区。

“大家都向往诗和远方,而我们是从脚下出发,从翻开岭南这本厚厚的书开始,去经历、去体验,知来处、明去处。”宋敏告诉记者,“驿路同游”主题研学产品的研发,源于2017年在粤博举办的一场“南北通融——南粤古驿道”展览,当时选择了300多件文物来展示南粤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用展品连缀起古驿道上散落的南粤文化,再现驿路风采。恰逢当时,省政府工作报告、教育厅等12厅局相继公布关于古驿道活化和研学工作的相关实施意见,由此促成了“驿路同游”研学品牌的诞生。

这些线路都写满“广东特色”:围绕南粤古驿道展开,并巧妙地结合了各地历史人文——广州有黄埔古港研学线路、从化钱岗古道与荔枝主题研学;惠州有岭南本草与人文主题研学;韶关有梅关古道与丹霞山主题研学;中山、珠海、澳门则有岐澳古道与香山文化主题研学……每条线路都蕴含着无尽的南粤故事与宝藏,为参与者带来独一无二的研学体验。

“跟随‘驿路同游’,大家在黑夜里见识过自然的奇妙、探索过南粤的星空,也看过海上的日出、品尝过舌尖上的美味,在泥泞的古道上滑倒过……这些点滴,让行走充满了温度,让每一次旅行都足以留下深刻回忆。”宋敏回忆,某次航行在伶仃洋上,当被誉为“世界超级工程”的港珠澳大桥映入眼帘,学生们不禁心潮澎湃,齐声唱起《我和我的祖国》,“这是自然生发的情感,也是最鲜活的爱国主题教育”。

如今,粤博已成功将博物馆打造成集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于一体的研学乐园。他们还联动广东各地市的文博单位、企业、乡村,盘活各类资源,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驱动乡村振兴。

文脉前瞻

“研学城市”如灯塔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研学旅行已经过了概念导入、政策支持和市场实践阶段,对推进中小学生社会教育、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当前,要更好地推进“书生意气的研学,家国天下的旅行”发展理念,亟须培育一批面向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文明交流互鉴的“研学城市”。

对于广东而言,以广深珠为代表的多个城市文化底蕴深厚、科技教育资源富集,是公认的绝佳研学旅行目的地。

业界认为,发挥中心城市的“灯塔”作用,借助城市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资本、技术和资源等优势,有助于推动广东研学产业发展整体提速。

深耕研学市场的广东青旅迄今已组织超万名学生走进长隆野生动物世界探索自然、1400余人到珠海太空中心进行航空航天科普、1800名学生到广州文博3D科普小镇体验科技。该社负责人观察发现,随着消费者需求日益细分化、个性化,学生和家长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研学体验,而是寻求更具教育意义和个性的产品。为此,“旅行社、科研院所、博物馆、文化机构等应持续开展跨界合作,有助于开发出真正具有教育深度和社会价值的研学项目。”

广外袁瑾教授则指出,尽管广东的研学旅行市场展现出巨大潜力,但目前市场尚未完全开发,“问题不在于寻找新的资源点,而是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她建议高校和教育机构发挥各自优势,更好地挖掘和推广现有文化资源,“我们计划把好的研学课程推向海外,这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将为广东的研学旅行注入新的活力。”

专家点评

打造研学品牌,文旅大省要发挥所能

受访专家:李军(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

 

随着国家级政策支持研学旅游,义务教育“双减”背景叠加新一代父母教育理念的革新,催生了研学旅游市场增长。广东作为全国旅游大省,研学市场发展前景良好。

除历史发展悠久及政策不断完善外,广东的研学旅游资源更加特色鲜明——拥有丹霞山、罗浮山等自然资源,孙中山故居、鸦片战争博物馆等文化资源以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优质高校资源,可组合开发为多样化、多层次的研学“旅游吸引物”。

我们也应看到,在对研学资源的深度开发上,广东暂未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研学旅游品牌,市场认知度还有待提升。

在一些领域,走马观花、游多学少、货不对板、隐性消费多、安全隐患多等问题仍存在,研学产品的丰富性与课程科学性仍有待提升。对于地区之间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存在忽视,这些都不利于鼓励高质量、高水平研学旅游活动的组织开展。

对于未来的广东研学旅游发展有如下建议:

第一、打造“广东模式”,形成“岭南样本”。把握岭南文化和教育科技资源优势,引导构建一批优质的研学实践示范课程,遴选一批研学实践的试点基地和学校,推荐一批具有专业能力的研学实践承办机构,定制设计“自然生态”“传统教育”“智能制造”等主题研学精品线路。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深入探索研学实践的广东模式、打造岭南样本,将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板。

第二、把握港澳所需,发挥广东所能。广东坐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须进一步发挥自身地理、经济和文化优势,推出优惠政策、打造交流平台、举办节庆活动,吸引港澳青少年来粤研学,加强港澳青少年对岭南文化和湾区发展的认知,共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形象。

第三、胸怀家国天下,培育时代新人。广东省近代革命史迹、改革开放成就和现代城市及其产业特色鲜明,应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利用资源优势,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研学线路,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民族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编辑:严哲川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