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湾区·桥见未来】又踏层峰望眼开——写在深中通道通车之际

来源:金羊网 作者:董柳、孙晶、林洁 发表时间:2024-06-30 07:29
金羊网  作者:董柳、孙晶、林洁  2024-06-30
今天,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将深圳与中山两市之间的车程由此前的约两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

□董柳 孙晶 林洁

日升月落,逝水东流。多次“目睹”重大历史事件的珠江入海口伶仃洋海域,再次见证历史的惊叹号。

今天,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将深圳与中山两市之间的车程由此前的约两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珠江口东西两岸这一“物理变化”,将加快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化学反应”、高质量发展的“生长速率”。

又见长桥卧碧波。这是继港珠澳大桥后,伶仃洋上又一个新时代的超级工程代表作。它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是世界级跨海通道集群工程、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粤港澳大湾区关键交通枢纽。

又踏层峰望眼开。勇登技术“高原”、勇攀工程“高峰”,深中通道创下“世界首例特长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等十项“世界之最”。中国制造的璀璨亮光、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荣光、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高光,在大桥上交相辉映,为大桥烙下鲜明印记。

沧海桑田,往事无边。从南宋文天祥“零丁洋里叹零丁”到今天伶仃洋上叹巨变,错位时空里的两声感叹,跨越了745年。古今多少事,还如一梦中,但见悠悠江水滚滚东去,见证民族脊梁、苦难辉煌、使命担当、伟大梦想。

(一)

站在支点上看历史,往往能看得更加清晰。

伶仃洋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支点。这片位于珠江入海口的水域,烟波浩渺,时而波澜不惊,时而碧水微澜,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浮光跃金,一如它给历史留下的不同印记。

这是一片见证浩然正气的水域。1279年,被元军俘获的南宋大臣文天祥路过这里,留下传世名篇《过零丁洋》,生发出“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人生悲叹,抒发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560年后,伶仃洋畔的虎门销烟,照亮了一个古老民族的觉醒之路……多少舍生取义的抉择,多少壮怀激烈的牺牲,挺起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脊梁。

这是一片见证苦难辉煌的水域。1840年,大英帝国坚船利炮的炮声,惊醒了古老帝国的“天朝上国”迷梦。1979年,蛇口“开山炮”响起,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2018年,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通车,深化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今天,超级工程深中通道通车,又一次刷新世界桥梁史多个纪录……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多少乘风破浪的奋起,映照着一个古老民族复兴的历程。

站在支点上看时代,常常能看得更加深邃。

深中通道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支点。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工程,它将极大地改写大湾区经济版图、极大地赋予区域协调发展的驱动力。

问鼎世界之最,它是“交通强省”建设的生动注脚。深中通道项目规模宏大、建设条件复杂、技术难度大、施工安全风险高,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是国际上极具挑战性的建设项目之一。历经建设者们的攻坚克难、顽强拼搏,深中通道在多个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是我国跨海通道集群工程建造技术取得进一步突破的工程案例。它创下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高通航净空海中大桥、世界最长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等多项“世界之最”,擦亮广东“交通强省”招牌,将推动形成跨海通道建设的中国技术标准。

着眼时代所需,它是大湾区发展蓝图中的重要一笔。蜿蜒起伏约24公里,深中通道通车后,深圳、中山两市之间的车程大大缩短,极大地便利珠江口东西两岸人、财、物的交流与流动。长桥卧波促进资源链接、要素联通、人员流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传奇再次续写。

闪耀大国荣光,它是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代表作。强国建设,交通先行。“国家重大工程”“世界领先水平”刻在深中通道的“名片”上。2016年12月开工建设、2023年11月主线贯通、2024年6月通车试运营,深中通道从“怀胎”到“落地”走过近8年时间。今年4月,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现名“深中大桥”)被2024年国际桥梁大会授予有桥梁界“诺贝尔奖”之称的“乔治·理查德森奖”。大国工程焕发夺目光彩,闪耀复兴之路。

穿过历史尘埃,走进现代舞台,伶仃洋上看伶仃,多少风云入汗青。

(二)

世界桥梁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20世纪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

桥梁是需求的产物。先秦老子笔下的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桥无用武之地。古代诗词中“桥”的出现频次很高,“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烟柳画桥”“小桥流水人家”……桥除了连通水之两岸,还被赋予诗意化表达。现代诗人艾青笔下桥的作用,正如其《桥》诗中所写的那样,“苦于跋涉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

从近处看,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造就了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这一区域是目前中国乃至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带之一,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代表性区域。

大自然有造化之美,也有“未竟之憾”。“天堑”珠江口成为阻挡深圳“西进”、中山“向东”的天然障碍。发展愈深、感之愈切,珠江东西两岸在高端产业集聚、创新要素吸引、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存在差距,人流、物流的畅通受到“天堑”影响。

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最直观。以深中通道连接的深圳、中山两市为例,2023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为34606.40亿元,比上年增长6.0%。同一年,中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50.65亿元,同比增长5.6%。

当广东按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快进键、粤港澳大湾区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时,深中通道的出现恰逢其时。作为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深中通道的通车打通了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任督二脉”,大湾区内的经济血液将加速循环。

深中通道的通车,受惠的不止深、中。它联通珠江口两岸,人们经深中通道东人工岛,可东往惠州、深圳龙岗,西往中山、珠海,北往广州、东莞,南往深圳前海合作区、香港方向。它的开通直接连接起广东五大都市圈中的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连接起广东省内的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和珠海横琴三大自贸区,它也成为连接粤东与粤西地区的便捷通道。自此以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能够更为便捷地接受深圳的辐射带动,珠江口东岸地区的经济优势能够借此向纵深腹地延展,形成珠江口两岸东西呼应、联动协同的发展新格局。

深中通道的通车,人民群众是受益者。它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水平,促进港澳的开放优势向内地辐射。它对包括私家车在内的车辆没有特别的通行限制,通行效率和利用率大大提高。

从远处看,深中通道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一个印证。

大型桥梁建造折射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世界桥梁建设“21世纪看中国”的论断,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2013年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畅通国内大循环对人、财、物的流动提出了更高要求,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流通。新时代,经济发展带来“水涨船高”,要求“水到渠成”,催生出桥梁建造的层出不穷和桥梁技术的迅猛发展。

大型桥梁建造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世界桥梁建设“21世纪看中国”的论断,立足于新时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技术支撑。近年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世界跨度最大双层悬索桥、世界最长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等带有“世界之最”性质的桥梁在中国问世。没有“金刚钻”、没有“撒手锏”、没有关键核心技术,就没有傲立在祖国大地上的座座“钢铁巨龙”。

大桥飞架,天堑变通途;大桥飞架,中国再腾飞。

(三)

1929年5月4日,上海《生活周刊》刊登了一篇《十问未来之中国》,提出了十个锥心之问:“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吾国何时可自产水笔、灯罩、自行表、人工车等物什,供国人生存之需?”“吾国何时可产巨量之钢铁、枪炮、舰船,供给吾国之边防军?”……20世纪20年代,风雨如磐,故园暗淡,食尚且不能果腹,“水笔、灯罩、自行表、人工车”等物件尚且不能自产,遑论现代桥梁。

新中国成立前,6300多公里的长江上没有一座大桥。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专家帮助下,1957年10月15日,新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数千年来长江天堑有舟无桥的历史”。武汉长江大桥通车11年后,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正式竣工,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公铁两用桥梁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019年通车的杨泗港长江大桥创下世界最大跨度双层悬索桥纪录、2020年通车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创下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纪录。75年来,浩荡长江见证了中国建造从依赖外国到自主创新的转折。

新中国成立前,从由比利时公司投资建造的平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到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的兰州黄河铁桥,黄河上的大桥“外国含量”极高。新中国成立后,从第一座大铁桥兰新铁路黄河大桥建成,到世界最大跨度三塔自锚式悬索桥山东济南黄河凤凰大桥通车,75年来,九曲黄河见证了中国建造从“含外量高”到自主设计建造的跨越。

新中国成立前,珠江上第一座跨江大桥海珠桥建成于1933年,当时安装桥身的钢桁架所用钢材先在国外造好再运回广州装配。1960年由我国自主建造的广州第一座横跨珠江的公铁两用桥梁珠江大桥通车……2021年6月25日开通的跨江人行桥海心桥获颁2023“世界人行桥奖”金奖;在珠江入海口伶仃洋海域,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勇攀世界桥梁技术高峰,均在多个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成为国家桥梁名片。75年来,壮阔珠江见证了中国建造从落后到领先的转变。

75年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学习追赶到超越引领,中国桥梁建造技术经历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

75年来,从公路桥到公铁两用桥,从满足人车通行到保证火车、汽车等重荷载和高速度条件下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中国桥梁功能完成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迭代。

2018年10月23日,广东珠海,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举行。美国《华尔街日报》当时写道: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23日开通,它的长度是美国加州金门大桥的20倍,将连接一个拥有近7000万人口的经济区域——“大湾区”。

有形的桥在发展,无形的桥也在进化。千百年来,桥的功能从有形拓展到无形、从符号走向意义。“智者搭桥,愚者筑墙”,“桥”中所蕴含的智慧启人深思;“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桥”中昭示出的决心一往无前……

越来越多有形的桥不断涌现,越来越多无形的桥不断搭建,越来越多桥梁纪录不断刷新,中国迎来的是一个四通八达的新时代。

(四)

梦想有多么伟大,奋斗就有多么豪迈。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作出谆谆嘱托、提出殷切期望。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大国重器、重大工程犹如这条大道上座座闪亮的路标,构成民族复兴图景中最壮阔的笔画。

新时代,以广州国家实验室、鹏城实验室为代表的大国重器,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为代表的重大工程,在广东星罗棋布、灿若星辰,照亮着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进程。

从“广州造”火箭到冷泉生态系统,广东制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实现“上天”“入地”梦想;从广州国家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到中国散裂中子源,从前年揭牌的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到正在布局的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一流实验室、一流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瞄准探索宏观宇宙、探究微观世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新时代的广东,大国重器厚植新质生产力成长的良土沃壤,勃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能。

从港珠澳大桥到深中通道,自主创新的伟力托起巨龙飞跨伶仃洋;从汕头湾海底隧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到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走在前列的动力驱动建设者们攀登“科技高峰”……“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新时代的广东,重大工程焕发大国荣光,映照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征程越是壮阔,奋斗越要不息。放眼南粤大地,新时代广东的奋斗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新时代广东的创造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新时代广东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一个个国之重器相继落地,一项项重大工程陆续问世,一项项发展成就接踵而至,构筑起波澜壮阔、五彩斑斓的中国式现代化实景画中最鲜明的色彩。回看这一切,我们在伟大的时间历史里创造了不朽的历史时间,在气象万千的新时代创造了新时代的万千气象。

(五)

历史时而以阴郁低沉写下悲壮诗篇,也时常以高亢激昂写下绚烂华章。

“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那我们算不算相拥”“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穿过百年时空再相逢”……前几年,一首名为《错位时空》的歌曲及其改编版本风靡网络,传唱不衰,引人深思。面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人们凝望着换了时空的脚下大地,怎能不萌发出浮想和感慨。

置身伶仃洋畔,无限风光入眼来。同一片天空、同一片海域、不同的时间,身处错位时空的人们所得到的感受自是不同,历史写下的篇章也必然风格迥异——

745年前,山河破碎、身世浮沉、前路惶恐。在如晦的风雨中,伶仃洋上留下了不朽的悲壮诗篇。

180多年前,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在晚清“历史的垃圾时间”里,伶仃洋畔写下了艰辛的抗争篇章。

40多年前,东方风来、大地回春、天光云影。在伟大的觉醒中,伶仃洋畔书写下明快的改革开放华章。

今天,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无边光景。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伶仃洋上书写着绚丽的传奇篇章。

深中通道于今天通车,就是这传奇篇章中的厚重内容。今天,这座凝聚了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凝结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心血的超级工程,再次让中国制造惊艳世人,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升腾起的万千气象作了最新注解。

从遭受外侮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落后挨打到自信自强,从改天换地到走向复兴,经历风雨才知彩虹难得,穿过泥沼方知大道珍贵。百转千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千锤百炼,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万般回首,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号角在身,击鼓催征,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犹在耳畔:“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今天,是无数奋斗的昨天的终点。

今天,是无限可能的明天的起点。

编辑:邬嘉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