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古村探索“以文赋能”乡村振兴路径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焕坤 发表时间:2024-07-14 07:52
金羊网  作者:李焕坤  2024-07-14
政企村合作 迎来旅游热

羊城晚报记者 李焕坤

7月12日,广州市花都区三华村仲和徐公祠内,随着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哈——”声响起,7名身着运动服的学生拳头裹挟着风声,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凌厉的弧线。

这是第十一届“公益岭南·美在花城”国学夏令营武术课的现场。尽管这些来自三华小学的孩子们仅仅学习了3天,但他们在这古色古香的祠堂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已将拳法打得有模有样。

2024年是广东“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推进、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记者7月12日实地探访被列入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的三华村与塱头村,了解它们正在实践的“以文赋能 活化古村”乡村振兴路径。

修复古祠堂 民俗文韵浓

新华街三华村已有900余年历史,村中有22座祠堂,古民居若干,是花都有名的大村。三华村党委书记徐金良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回忆,三华村虽祠堂众多,但过去不少祠堂用来仓储、晒粮,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利用。

近年来,村中11座祠堂先后得到修复,部分被活化利用为博物馆、村史馆、红色驿站、农家书屋等。比如,福元徐公祠通过“村馆校”合作共建“农家书屋”,在保留古建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整体空间被划分为村史展示区、校史展示区、非遗展示区、研讨区和阅读区,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不同的阅读和参观服务。

三华小学校长江丽珍表示,近年来,三华村特别重视古祠堂的活化利用,孩子们可以在祠堂里阅读书籍、学习国学、体验非遗,部分孩子还成为祠堂的小小讲解员,对本村和岭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希望借助古祠堂的活化利用,开发‘村馆校’合作课程,让每一个孩子讲好三华故事、花都故事、中国故事。”

新华街四级调研员谢姗娥介绍,三华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既有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又有凝结红色记忆的革命遗址。比如,集之徐公祠是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所在地,当年黄花岗起义敢死队队长徐维杨在此招募同乡参加革命,牺牲的七十二烈士中,有18人从此出发。“接下来,我们计划以集之徐公祠为中心,整合三华村周边祠堂系列建筑群,把三华村文化古迹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打造成为岭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政企村合作 迎来旅游热

在三华村西南侧约半小时车程之地,坐落着超过700年历史的炭步镇塱头村。塱头村是岭南知名的“科甲村”,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有近200座,古巷20余条。

2021年9月,花都区政府与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签订塱头乡村振兴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塱头项目”)。塱头项目围绕“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以文化振兴为总体设计基调,在村口打造古村全新标志性建筑——春阳台艺文中心。该中心于去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

记者在现场看到,作为一座多功能艺术文化中心,春阳台融合了文博展馆、藏书楼、善本室、阅览室、剧场、艺博活化、亲子活动等活动空间,设有“与道大适:中国读书人的安身与立命”“临界与差序:塱头古村的差异化营造”等展览。

“有了艺文中心后,孩子们的变化是最大的。”塱头村党总支副书记黄智云说,以前村里孩子们放学后就是看电视、玩手机,现在艺文中心不仅有阅览室、展馆,还会在周末开设课程,组织儿童合唱团、小小讲解员。

此外,塱头项目将21栋古村旧屋改建为文化民宿,为追求品质又热爱文化的现代人营造出一种乡野闲居的新生活。

塱头乡村振兴项目春阳台运营负责人张玲介绍,塱头村距离广州北站和白云国际机场不远,如今不仅吸引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还成为全国各地游客竞相探访的热门之地。据统计,去年至今,塱头村客流量约6万人次。

炭步镇旅游办主任、塱头村第一书记曾军表示,塱头村的活化利用采用的是“政府+企业+村集体”合作模式。塱头项目建成投产后带动就业岗位约200个,带动集体经济增收20多万元,带动村民增收约150万元。

编辑:聂粤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