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史】何香凝:双清品格狮虎寄意 爱国救民矢志不移

来源:金羊网 作者:周欣怡、朱绍杰、任海虹 发表时间:2024-07-26 06:13
金羊网  作者:周欣怡、朱绍杰、任海虹  2024-07-26
何香凝的历史业绩和足迹,遍布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直到今天,仍以旧居、美术馆、纪念馆、高等院校等多种形式福荫后世。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朱绍杰 通讯员 任海虹

“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是毛泽东对她的评价;邓颖超称她为“共产党人的老战友,是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典范”。赢得如此声望的这位民主人士,就是岭南女儿何香凝。

1878年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省南海县棉村的何香凝,一生多重身份相互交叠:她是著名政治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也是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主要创始人,还是杰出的美术家……

她一门锦绣:丈夫廖仲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儿子廖承志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优秀领导人;女儿廖梦醒也是坚贞的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妇联国际部副部长。

何香凝的历史业绩和足迹,遍布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直到今天,仍以旧居、美术馆、纪念馆、高等院校等多种形式福荫后世。

今年3月8日,是何香凝在广州组织中国妇女首次公开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的百年纪念日。刚刚过去的6月27日,是她诞辰146周年的纪念日。值此之际,羊城晚报记者追随她的部分足迹,回顾这位民主革命先贤的光辉事迹,感悟何香凝深厚的艺术修养与爱国、启蒙、团结、为民的崇高情怀相交织,不断革命、终身实践的一生。

“双清楼主”

走过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道的老街,在同福西路龙溪新街的尽头,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双清楼”坐落于此。这里兰草幽静、竹叶青葱,曾是廖仲恺与何香凝伉俪的旧居。

今年3月,双清楼改陈布展,这座青砖石脚的古老建筑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对外开放。这次布展通过文字、图片、历史文献、多媒体互动等形式,生动展示廖仲恺、何香凝伉俪的革命事迹,讲述他们在双清楼生活的点滴故事和厚朴家风。

1897年,何香凝与廖仲恺经媒人介绍而结婚,在此度过了婚后温馨融洽的五年时光。这里原为廖仲恺之兄廖恩焘在广州的居所,他们取“人月双清”的高洁之意,将其命名为“双清楼”。五年后,他们受革命思潮影响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并走上革命道路。可以说,这座老楼既见证了二人的感情,也是他们投身革命的起源地。

廖仲恺先生去世后,何香凝自号“双清楼主”“双清馆主”。她一生喜爱绘画,作品也多以“双清楼主”落款,以追溯这段永难忘怀的美好时光。

廖家后代亦对“双清”名号尤为认可和爱护,何香凝之子廖承志曾以“双清楼后人”署名题诗。他在早期革命生涯中曾多次被捕入狱,但坚贞不屈,曾写下诗句:“两代鬼雄魄,长久护双清”。

狮虎入画

在深圳深南景观大道旁,有一座身处闹市却沉静雅致的美术馆,这便是何香凝美术馆。它是新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是目前国内收藏何香凝画作最多的美术馆。学界认为,作为中国近现代画坛上卓越的女画家,何香凝是中国第一个将绘画运用到革命斗争中的人。

留日时期,何香凝夫妇与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来往密切。她最初进入日本目白女子大学学习博物科,后转学进入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日本画,这一转变来源于“为革命而美术”的需要。

廖承志在《我的母亲和她的画》中记载,由于“孙中山要在国内组织武装起义,需要起义的军旗和安民布告告示的花样、军用票的图案等等,因而需要人设计图案,把它画出来。我母亲为此进了日本东京上野的美术学校。”何香凝在其自述中也说,在辛亥革命时期,“起义部队所用的旗帜符号,有一些就是我在孙先生指导下描绘和刺绣缝制的。”

在此期间,何香凝开始以狮虎为绘画的主要题材。虎画是何香凝赠礼画中具有代表性的题材。1910年的《虎啸图》是何香凝现存最早的作品之一,她将其赠与革命先驱黄兴先生。画面中老虎置身于杂乱草丛,呈现匍匐姿态,蓄势待发,威猛之势逼出画外。

她于1914年创作的《狮》堪称经典。画面中的雄狮造型逼真,何香凝细致地塑造出狮子的体积感与毛色纹样,尤其对其神情刻画入微,以狮子隐喻中华民族精神即将苏醒。

何香凝以狮虎入画,更彰显她作为一代女杰的豪情。在20世纪初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年代,她认为女性和男性一样,有共担天地兴亡的责任。在1903年,她就写下了《敬告我同胞姊妹》一文,呼吁“破女子数千年之黑暗地狱,共谋社会之幸福”,激发同胞姐妹“湔除旧习,灌输新知”“成己成人”。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何香凝在会上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部长,兼管广东省的妇女工作。她提出“妇女在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一律平等”的提案,后又提议公开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中国妇女运动在广东逐渐开展,此后迅速推向全国。

扶助农工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坐落在广州市海印桥与江湾桥之间。在校内的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教学楼前,一座汉白玉雕像静静伫立,“伟大革命者何香凝先生像”几个大字镌刻于其上。校内距此不远,坐落着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这里原为何香凝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的办事处旧址。那所农工学校即是今日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前身。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同年廖仲恺即遭暗杀。距廖仲恺遇难仅一个星期,何香凝化悲痛为力量,应邀在省港罢工工人第18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表示要继承廖仲恺遗志,支持省港大罢工。她认为:“要打倒帝国主义,非与共产党亲善不可,更非注意于最有革命力量的工农阶级不可。”她认为纪念廖仲恺,最好的行动是创办一所农工学校,培养科技人才,为“科教兴国”作贡献。

廖仲恺去世一个多月后,何香凝与林伯渠、谭平山等8名国共两党有识之士联名提议,于广州中山路建造仲恺纪念花园,内附设农工学校。

仲恺农工学校的开办费用大约11.3万元,国民政府财政困难,仅拨款2万元。为了筹款,何香凝不辞劳苦,奔走呼告,自己亲自兼任校长达15年之久。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她还身体力行,以各种方式教育妇女,为劳工妇女办实事。1926年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毛泽东任所长,亲自请何香凝前来授课,作妇女运动报告。她领导创办了贫民生产医院、女工补习学校、妇女刊物等,为推动农工运动做了大量的工作,提高了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工农群众对革命的认识,发展壮大革命力量。

艺术救国

何香凝作为孙中山的遗嘱见证者,时刻不忘先生遗愿。然而国共合作的破裂让她深知,靠国民党实现“三大政策”毫无希望,遂于1928年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把内心的悲愤都宣泄在画纸上。

这一时期,何香凝的绘画多以花木为题材,借耐寒的竹菊、常青的松,以及寒冬不谢、冷而弥香的梅来彰显傲骨气节。1928年,她与陈树人、经亨颐三人共同创作的《松竹梅》是最受关注的代表作。画中陈树人的松苍劲刚烈,何香凝画梅手法干练,经亨颐的竹气质清雅高洁,堪称合璧。

抗战期间,何香凝不仅以手中画笔维持自身生计,抒发革命情怀,还依靠举办展览义卖作品支持抗战,救亡劳苦大众。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身在法国的何香凝闻讯立刻归国投身抗日救亡斗争。同年12月,在上海发起了“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筹备期间,她发表《何香凝主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宣言》,借媒体宣传展览,并呼吁广大美术家积极救国。她宣布,将原为仲恺农工学校筹措经费所积攒的名家墨宝,以及她个人历年画作一并展出,“悉数变价出售,即以售得之款,为反日救伤工作费用”。

此宣言一经发表,在各界引发强烈反响,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纷纷邮寄作品。

统一战线

作为中国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何香凝还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极大努力。抗战胜利后,她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在蒋介石政府违背全国人民意愿、悍然发动内战之时,何香凝、李济深等左派爱国民主人士,毅然创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推动和平民主建国的道路。

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民革”)在香港正式成立,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何香凝、冯玉祥、柳亚子等为常务委员。这标志着国民党内的爱国民主力量联合起来,共同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在此次大会上,已经71岁高龄的何香凝代表民革发表讲话:“我庆祝这新的人民民主共和国千秋万岁”,并坚信“我们的国家前途是无限光明的,我们人民的前途是无限幸福的”,她的讲话不时被热烈的掌声所打断。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满怀热情地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自己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有广泛联系的有利条件,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年逾古稀的她担任过诸多要职,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她还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任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

缅怀弘扬

何香凝的一生跌宕起伏,她作为新女性的传奇足迹与百折不挠的精神风骨,常为后世缅怀。在她的家乡岭南大地上,值得纪念的地点还有很多——

例如,据研究发现,佛山禅城区塔坡社区是何香凝祖居所在地,廖仲恺指导成立的南海四区农民协会旧址(现为佛山鸿胜纪念馆)亦在此处;在汕尾,建有何香凝抗战时期旧居纪念馆;在香港,还有何香凝家族故居,保卫中国同盟、民革成立大会旧址……

2023年,广东省政协委员、民革佛山市委会副主委、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刘建萍提交“关于协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何香凝文化品牌的提案”。其中指出:“与廖仲恺、何香凝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如同珍珠般散落于广州、深圳、佛山、惠州、汕尾以及香港等地,是大湾区珍贵的文化瑰宝、红色资源。目前相关资源尚未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故建议对廖仲恺、何香凝相关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统筹整合,将其作为统一的文化IP进行抢救性保护,推动协同开发。”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副馆长刘斌建议,可借鉴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的联席模式,将全国各地的廖何纪念场馆及相关机构联动起来,共同举办活动、资源共享。

访谈

建设人文湾区应重视“何香凝爱国文化品牌”

刘建萍(广东省政协委员、民革佛山市委会副主委)

羊城晚报:近年来您为何会持续呼吁重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何香凝文化品牌?

刘建萍: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岭南文化与中西融通的文化景观。近代以来,以孙中山、廖仲恺、何香凝等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在粤港澳留下的革命足迹,形成了珍贵的人文历史遗存。

今年是何香凝组织中国妇女公开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活动100周年、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也是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在此背景下,开展大湾区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价值挖掘与活化利用,推动廖仲恺、何香凝相关历史文化场馆的修缮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打造何香凝爱国文化品牌,对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以文兴城建设人文湾区、繁荣文化产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恰逢其时。

羊城晚报:此事目前有何最新进展呢?

刘建萍: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提升现有文化场馆,安排省级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经费超400万元,用以支持广州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双清楼”、汕尾成兴大院(何香凝抗战时期掩蔽处)等革命遗址修缮保护和改陈布展。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已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且,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广州华侨博物馆等重要场馆布展中,廖、何二人的相关事迹也被重点展示出来。

目前民革佛山市委会也在牵头,凝聚各方力量,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文史查考,何香凝在湾区的历史足迹不断获得新发现。例如,在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廖何后人、居委会、老街坊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团队确认何香凝的父亲、祖父和曾祖父都曾居住在佛山古镇明心铺何家巷(现明心街4号附近)。这为推进相关提案建议的落地提供了有力依据。

羊城晚报:您提出的“关于协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何香凝文化品牌的提案”2023年被评为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为社会所关注。您在此方面还有什么好建议?

刘建萍:今年是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可以借此机会,以侨文化为媒介,加强海内外交流与合作,持续提升何香凝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何香凝在大湾区的相关历史足迹串联,通过研学游和文物主题游径等形式,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到相关文化场馆打卡观展,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此外还可以用好文艺力量,创作“何香凝”题材相关话剧、现代粤剧或者影视作品,进一步彰显何香凝这个品牌的文化创新意义和创意价值。

延伸

百年前,广东的“她们”走在前列

清末民初,新思潮涌入广东,女子的受教育权逐步得到平等对待。1905年废科举,新式学校在广州普遍设立。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广东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领域见到卓有成就的新女性,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中国近代女性力量的崛起。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张竹君是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她开辟女办医院先河,还是中国赤十字会创始人,孙中山授予她“立国纪念勋章”。早在1901年,她已在广州一手创办了育贤女学,比清廷学部颁布女子师范及女子小学章程的时间还早了6年。

广东南海人区梦觉,曾在革命年代为党组织工作和妇女运动奔走,被誉为“岭南女杰”。她撰写的《妇女解放必经的途径》一文发表于《广东青年》,引起热烈反响。在邓颖超和蔡畅的领导下,区梦觉发动广大妇女支援省港工人罢工和北伐战争,使广东妇女运动蓬勃发展,成为全国妇女运动的一面旗帜。

岭南文人辈出,冼玉清,不让须眉的著名文献学家、诗人,终身从事教职、培养学生。抗战期间,岭南大学内撤至粤北办学,她不顾个人安危,历时一个半月,从澳门辗转湛江、遂溪、盘龙、桂林等地到达韶关,与同仁们在粤北坚持授业。她一生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为岭南文化研究献出毕生精力,称誉学林。

编辑:邬嘉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