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图集 |“耄耋长者”焕新生!广州中山纪念堂25年来最大规模修缮已完成

来源:金羊网 作者:孙牧 徐梓炜 刘慧鹏 发表时间:2024-07-26 21:49
金羊网  作者:孙牧 徐梓炜 刘慧鹏  2024-07-26
25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屋面补漏防漏修缮工程,历时372天后迎来圆满收官。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牧 通讯员 刘慧鹏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牧 实习生 徐梓炜

7月26日上午,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了屋面修缮工程竣工仪式暨穗港澳文物古迹保护利用交流论坛。自此,25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屋面补漏防漏修缮工程,历时372天后迎来圆满收官。

“沧桑长者”确诊“老年病”,“绣花功夫”破解修缮难题

广州中山纪念堂坐落于越秀山南麓,是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1928年动工、1931年落成,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孙中山纪念堂。作为承载城市记忆与人民乡愁的重要节点,中山纪念堂逐渐出现了建筑设施老化、屋面漏水等“老年病”。

“长年的日晒雨淋、瓦面老化开裂严重、原有沥青防水老化等,造成中山纪念堂屋面漏水问题越来越严重。”广州市房屋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方梅介绍道,为保证文物安全,2023年7月,中山纪念堂启动了25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工程,而如何处理预制板拼缝成为了工程的关键。


由于无法大面积打开瓦面进行勘察,中山纪念堂历经90多天20余项反复试验,最终在尊重原有工艺的情况下结合新材料及新工艺,采用刚性防水和柔性防水结合使用的方案进行施工。修缮团队先根据原状填缝工艺进行修补,底层为沥青麻筋,中层为干硬性防水砂浆,面层为沥青;而在原状填缝工艺的基础上,还采用了聚脲和聚酯纤维布在表面封缝,优化原有防水工艺,确保防水效果。


同时,修缮团队也采用了传统的岭南铺瓦工艺:架空板瓦,防止板瓦底积水;叠瓦10cm,确保瓦面不反水;板瓦铺设砂浆位置不上釉,板瓦、筒瓦穿铜丝拉结,保证瓦件不下滑;根据材料特性选用不同部位使用的传统材料,如板瓦底用黏性强的锤灰,板瓦之间用防水效果较好的桐油灰,瓦筒则用有隔热作用的草筋灰。

如今,修缮期间搭建的脚手架、防坠棚已经全部拆除,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展露真容,重檐歇山顶脊兽与蓝色琉璃瓦屋顶重现光辉,八角攒金顶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闪亮耀眼。

修缮不打烊,372天共接待游客107万人次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集纪念、旅游、会议和演出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本次工程 “修缮不打烊”,在兼顾施工安全与施工进度的同时,确保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正常向市民游客开放。施工期间,纪念堂主体建筑共接待游客107万人次,举办文艺演出158场次。

据介绍,为实现“修缮不打烊”,中山纪念堂采取了最高标准的全包围综合钢脚手架,外挂冲孔板,脚手架搭设的水平单边长度超过60米,高度超过30米。在主体建筑各出入口设置安全通道、施工区域搭设防坠棚。严格落实安全文明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粉尘,把对游客和观众的影响降到最低。

此外施工频受恶劣天气影响,其中高温48天、台风及强降雨接近100天。为守住安全底线,纪念堂在极端天气来临前做好工地安全检查、脚手架加固等安全巡查工作,同时在大堂内部搭设内部风雨棚,应急抢险人员24小时待命;极端天气过后,纪念堂在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消除相关安全隐患后,方可继续施工。

广州中山纪念堂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中山纪念堂将与相关科研机构及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集成HBIM技术与多元自动化监测及大数据分析预警技术,构建广州中山纪念堂生命周期全过程预防性保护系统,从而达到准确、及时掌握文物建筑结构安全情况的要求,让中山纪念堂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严哲川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