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29日通报了2023年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情况,全国共有2062家县医院参与医疗服务能力第三方评估,县域覆盖率达到98.6%。评估显示,全国有91.85%的县医院符合基本标准,也就是相当于达到二级医院能力,其中符合推荐标准达到三级医院能力的占比超过一半。
评估显示,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全国县医院普遍设置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超过98%的县医院能够掌握心衰、肾衰、呼衰等诊断与急救;95%以上的县医院能够掌握产科、儿科急危重症救治技术;超过88%的县医院能够进行多发性创伤的诊断与处理。平均每家县医院诊疗人次为37.01万,与2022年度基本持平。床位使用率达到87.66%,较2022年度提高了7.07个百分点;平均住院日7.59天。
县医院收支结构持续优化。平均每家县医院年收入约为3.50亿元,医疗收入占比79.97%,较2022年度提高0.46个百分点。每百元医疗收入中卫生材料费用消耗24.52元,较2022年度减少3.08元。36个监测单病种中,29个病种平均住院费用较2022年度下降,其中24个病种平均费用降幅超过10%。
评估也对县医院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目前全国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进展不均衡,东、中、西部地区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专科建设还存在短板。耳鼻咽喉科、眼科、精神科等设置率不足80%,肿瘤科等科室设置率不足60%。人才短缺问题仍然存在。设备配置与临床需要尚不匹配。涉及血液内科、胸外科、麻醉科等17个专科的29项设备,每项设备的配置率均低于30%,286家县医院尚未配置血液透析机。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发布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部门29日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实施方案》提出要完善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到2030年,我国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十万分之八点一及以下的比例。
《实施方案》提出,在控制危险因素方面,要提高全民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知。推动医疗机构开设戒烟门诊,提供戒烟服务。加强大气污染治理,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持续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继续开展大气污染监测和数据开放,开展花粉浓度的动态监测,向居民提供预警信息和健康建议等。
在完善防治服务体系方面,推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分级诊疗。促进县域龙头医院开设呼吸科门诊,不断提升县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能力。推动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提倡40岁及以上人群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危人群每年检查1次肺功能,提高质量控制水平,提供城乡社区居民可及的肺功能检查服务。
《实施方案》提出,推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健康支持和康复治疗。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和焦虑、抑郁等常见心理问题筛查,并针对存在的精神及心理问题给予必要的干预。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个体化综合康复干预方案。采取综合医疗保障措施,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相关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加强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推动不同医疗机构用药衔接,提高患者长期治疗依从性。
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套娃”收费各指标合格率超96%
7月29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召开阶段性总结部署推进会,总结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第二阶段工作,并对第三阶段治理进行动员部署。
据了解,截至6月30日,全国252万间酒店客房实现便捷看电视。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评估报告显示,97.9%的用户表示酒店电视操作总体上简便。全国在用的273家机场中,有215家提供了电视直播服务,占安装有大屏机场的86.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强化互联网电视播控管理,强化了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在用户管理、计费等方面的主导地位。7家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联合20余家主流电视机终端厂商进行整改,涉及互联网电视终端2.812亿台。
目前,行业已初步实现一个遥控器看电视;研发成功多款插入式微型机顶盒;基本实现有线电视和IPTV中央及省级电视直播频道7天免费回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每周对治理的落实情况进行监测。
“套娃”收费方面,各指标合格率均超过96%,其中收费包备案、付费单片数量等关键指标合格率已达100%;操作复杂方面,开机看直播、开机时长、开机广告等指标均未发现违规情况。
会议还部署了第三阶段的工作方案几个工作重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将在9月30日前基本完成酒店电视治理;2024年内高质量实现1400万间酒店房间便捷看电视的目标,全面实现一个遥控器看电视;加快实现电视机机顶盒一体化;完善标准规范、监管手段、体制机制,巩固治理成果、建立长效机制。
最高检:上半年办理安全生产领域公益诉讼9853件
最高检今年开展了“检护民生”专项行动,半年来,检察机关围绕维护食品药品安全、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等加大打击、治理力度。
今年上半年,检察机关共办理安全生产领域公益诉讼9853件,促进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依法维护食品药品安全,起诉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假药劣药等犯罪4918人;开展社区团购、网络营销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涉食品药品安全公益诉讼工作,办理食药安全领域公益诉讼1.4万件。起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3136人,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2615件。
在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方面,检察机关推动健全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矫治机制。
此外,对在诉讼监督中发现的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徇私枉法、滥用职权、刑讯逼供等犯罪,依法立案侦查1290人。
生态环境部:“十四五”以来完成6.7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
7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
根据通报,截至2024年6月,全国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Ⅰ—Ⅳ类国控点位比例达到77.8%,“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6.7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完成3400多个国家监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赵世新表示,国家实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名录内的地块不得作为“一住两公”用地(居住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禁止开发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
赵世新介绍,生态环境部建立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制度,将16000多家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定期排查污染隐患,同时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印发《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推动防治关口前移,切实保障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生态环境部:今年从五方面推进耕地土壤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部29日介绍,将聚焦管好受污染耕地、养好黑土地、用好盐碱地等,从五方面推进耕地土壤生态保护,确保土壤健康和永续利用。
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今年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将从治、用、养、研、合五个方面深入推进耕地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切实保障老百姓吃得放心。
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赵世新表示,在“治”的方面,紧盯源头治理,有效防范风险。充分利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等数据,在受污染耕地集中的县级行政区整县推进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确定污染源治理清单。
据介绍,生态环境部今年将实施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严格重金属排放监管,在23省份划定210多个区域,整治完成2300多个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支持地方实施400余个土壤污染源头防治项目。
在“用”的方面,将实行优先保护、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分类管理、“以地适种”,指导地方落实品种替代、水肥调控、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
在“养”的方面,将指导地方在优先保护类耕地落实用地养地措施,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遏制土壤退化趋势。将建立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实验室,加强研究,推动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和生物多样性提高。
在“研”的方面,生态环境部将强化科技攻关,提升支撑能力。
在“合”的方面,将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加强源头防控、安全利用、粮食收储管理等,形成工作闭环。
生态环境部:截至今年6月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45%
29日,相关负责人还介绍,生态环境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前已取得积极成效。
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赵世新表示,截至2024年6月份,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农村污水横流状况大幅减少。
赵世新介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部为此确定“三基本”的治理成效评判标准,即基本看不到污水横流;基本闻不到臭味;基本听不到村民怨言,治理成效要为多数村民群众认可。
生态环境部组织全国2700多个涉农县,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方案,集中治理人口集中、群众反映强烈、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敏感的重点村庄。2023年完成环境整治的行政村合格率已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