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联俊 刘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三个更加注重”既是对过去改革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改革方向的正确指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改革方法论的重要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要迈上新台阶,实现新发展,必须要聚焦“三个更加注重”,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构建改革新形态
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系统观念,就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意味着对于改革的规划设计要高瞻远瞩、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实践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保改革过程清晰有序,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增强改革的整体性,旨在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坚持“两点论”,既要关注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关注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覆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需要从大局出发,既要关注到显性因素,也不能忽视隐性因素,改革措施既能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能为未来发展作准备。增强改革的协同性,要求在改革过程中做好协调配合,勇于打破部门壁垒和利益藩篱,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建立良好的沟通协同机制,促进改革效果最大化。改革要做到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既要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又要善于倾听群众心声。在改革设计方面,党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针对突出的重点问题和发展短板制定改革措施,对改革的效果进行监测,确保改革方向正确无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政策,鼓励基层探索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改革方案,积累改革经验,将好的改革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复制推广,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改革红利。全面深化改革在理论上要与时俱进,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在实践上也要发挥好中央和地方积极性,形成改革合力,使改革在方向上一致,在措施上协同,在效果上叠加。
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破难题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经济结构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但尚未成为支撑型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民生领域存在短板,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对于上述问题,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既要抓大局,也要抓重点,分清主次与轻重,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地方,确保改革有的放矢、精准高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目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加大教育和研发投入,健全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强化民生保障,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投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难题进行全面改革,才能做到靶向发力,确保改革落地有声、实施有效。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考虑重点领域的实际情况,在坚持中央总体部署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升改革效果。强化改革的监督检查,对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对于改革效果的考察,坚持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既要考虑短期收益,也要考虑长远影响,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方向。
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改革是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改革实效是否显著,是否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能只看经济指标,而要构建公平全面的评价体系。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指经济总量的提升,还体现在科技、民生、生态等诸多领域。在科技创新层面,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大牵引,大力推动经济导向型知识与技术的生产、流动和应用;在民生方面,改革举措要精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解决短板痛点,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在生态领域,绿色生产方式尚未形成,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环境治理能力仍是突出短板,这些都是亟须解决和要进行改革的问题。改革的方向要回应人民的热切期盼,在提升改革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举措,也是重要力量。在改革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发扬“钉钉子精神”,把每项改革措施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同时要有勇气和信心,大胆实践,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全国深化改革的步伐。
全面深化改革是时代赋予的重任和使命,也是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点。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三个更加注重”,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能够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强大的发展动能。
■ 作者简介
陈联俊,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刘雯,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网络空间统一战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1VMZ00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