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链”上创新!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助高质量发展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发表时间:2024-08-16 17:09
南方都市报  作者:  2024-08-16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进行专章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创新的高度重视。惟创新者能致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如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连日来,奥一新闻走访调研发现,广东各地区各部门谋新策、出实招,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抓住关键重点,强化协同联动,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实,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广东力量。

作为对外开放的“优等生”,从昔日靠“三来一补”起家,到如今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东创新发展“格局”已经打开。

潮汕商人严曼云即是这一进程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从九十年代深圳的街头小贩,到千禧年后的广州外贸商,再到如今的跨境电商卖家,严曼云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伴随着生意规模的指数级增长。如今,严曼云的鞋类产品不仅实现了月销6万双的佳绩,更是在短短一年内创造了500多万元的额外收入。

实践证明,创新既需要市场机制推动,也需要政府前瞻布局、政策引导,是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共同培育而成。当下,严曼云的创业故事正是众多广东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缩影。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广东有基础有优势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肩负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通过率先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迅速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短短40多年来,就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省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为全面扩大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外贸,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观察开放活力的“晴雨表”。作为传统外贸大省,近年来,以广东为代表的中国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不断涌现,继续领跑全国外贸。

今年以来,广东顶住各方面压力,外贸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东外贸总量全国第一,深圳表现尤其亮眼,增速达31.7%。2023年深圳出口额超2.45万亿元,连续31年蝉联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深圳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2013.2亿元,其中出口额超1.4万亿元,同比增长34.9%;进口近0.8万亿元,同比增长26.5%。出口产品既包括以华为、中兴通讯、大疆无人机等为代表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与此同时也保持有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加工贸易。

有基础、有优势,还不够。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助力高质量发展,广东还有更多的新想法、新举措。

对内对外开放双向发力,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

一直以来,广东在全国对外开放大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23年,广东被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要求着力打造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广东全力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推动外贸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均保持稳定。坚持稳规模和提质量并举,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双向发力,加快培育广东开放合作新动能。

近年来,跨境电商发展迅猛,从2015年的11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8433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潜力。作为外贸增长的新动能,跨境电商平台正助力广大企业提质增效,其提供的高效出海通路也正成为广东省实施“五外联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支持企业拓市场、涨订单、增效益、抓机遇,跨境电商与产业带的融合将加速培育出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中的新优势。知名时尚跨境零售商SHEIN与潮汕产业带的合作模式也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典范。

对内对外开放双向发力,2024年一季度,广东省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突破2000亿元,为稳住外贸基本盘作出了积极贡献。

保驾护航全过程创新链 广东科技领域重磅立法

创新生态,指一个有利于创新活动发生、发展和持续进行的系统环境,涵盖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环境、人才环境等多个方面。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就要在这些方面形成协同作用,为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2024年7月31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该条例通篇贯彻放权赋能稳预期的总基调,注重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鼓励支持、服务保障科技创新各类主体创新创造。

《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中就指出,要注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仔细梳理,就会发现系列政策法规旨在为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创新成本,持续加大对创新主体的支持力度。

例如,第五十九条明确支持科研机构创新体制机制,实行更灵活的管理制度;第七十四条强调持续探索激励创新的先行先试政策,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容错机制,激发和保护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第七十七条、第七十八条要求简化预算编制、落实间接费比例、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等;第八十八条规定对科技创新活动相关人员实施“三个区分”的容错免责机制,并明确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尽职免责工作机制,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

据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陈永康介绍,《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共11章94条,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谋篇布局。”为补上科技创新短板,《条例》强调以“硬措施”强化基础研究“硬投入”,打造科技创新“硬实力”。

可见,良好创新生态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从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全力补短板 广东加码“创新生态链”造底气

在广东追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是一个关键词。这一模式囊括“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五大要素,环环相扣、互相加持。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构建,让广东科技创新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特定环节,而是覆盖了从原始创新到现实生产力转变的全流程、各环节。

基础研究是打开整个创新链条的“密码”。 一直以来,广东在实验室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大力推进高等院校、实验室、科研院所的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便是广东的两大“国之重器”,也是广东战略科技力量的典型代表。去年9月,由鹏城实验室牵头、国内多所高校参与的6G无线测试就取得阶段性进展,无线测试速率进一步提升至800Gbps,再次刷新业界纪录。

为补上科技创新短板,近年来,省科技厅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推进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落地实施,2023年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支持基础研究投入30.5亿元,占总支出近40%。在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等领域,广东组建了第一批5家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探索基础学科“稳定支持+长周期考核”。

“一家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我们一年是给予800万元支持,而且是5年才考核一次,5年考核通过,还可以再给5年,就是10年。我们常说搞基础研究是‘板凳能坐十年冷’,我们这个‘5+5’的扶持,就是让这些科研人员不用担心经费问题,专心科研。”吴世文说。

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助力打造“新广东”

为汽车插上翅膀、探索太空旅行、制造“变形金刚”……这些科幻情节正在被“广东制造”实现。

作为全国首个GDP突破13万亿的省份,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广东新质生产力2023发展调研报告》显示,广东省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早、速度快、总量大、体系相对完整。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链正在形成、相关产业链竞争力明显、重点产业全国领先。

可以看到,通过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广东正全速奔向新质生产力,“再造一个新广东”。


编辑:刘嘉文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