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春雷响,人间万物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家国情怀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柳卓楠、罗仕、宋金峪、王磊、林心怡、麦宇恒、余梓涛 发表时间:2024-08-29 11:55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柳卓楠、罗仕、宋金峪、王磊、林心怡、麦宇恒、余梓涛  2024-08-29
改革开放精神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新时代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站在近600米高的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顶层,眺望自己参与建造的约442米高的京基100大厦、384米高的地王大厦、160米高的国贸大厦,“中国摩天大楼第一人”陆建新感慨万千。他表示:“这四栋地标性建筑代表着改革开放深圳40多年的发展,我很幸运,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是时代给了我机会,和深圳高度一同刷新了我的人生高度。”

正如陆建新所说,改革开放这个好时代给了无数人实现梦想的机会。在改革开放40余年浪潮中,无数追梦人胸怀家国、激扬青春,铸就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互利合作、命运与共”的改革开放精神。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深圳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五周年之际,羊城晚报记者近日走访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探寻改革开放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悟凝聚其中的家国情怀。

觉醒!
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

正值暑假,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客流量居高不下,每日开馆时间未至,楼下参观队伍就已排起长龙。上午9时起,一批又一批游客涌入其中。馆内,一面写有“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几个大字的背景墙是热门“打卡点”,吸引了众多访客驻足拍照。这句立在深圳蛇口微波山下40余年的标语可谓深圳的城市名片之一,响彻全国。然而,40多年前,“改革先锋”袁庚提出这句话,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写这标语时,我是准备‘戴帽子’的。”袁庚生前曾说。在那个特殊年代,社会上视“金钱”“效率”等字眼为禁忌。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这句简单而有力的标语,如同“思想冲击炮”,“炸”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也打响了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 。

时间的指针拨回1978年。彼时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坐落在南海之滨的广东“先走一步”,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1978年的广东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省份。当时,广东宝安县一个农民的年收入只有134元,而相邻的香港新界农民的年收入达13000港元,按其时汇率计算,相差70倍之多。巨大的经济落差一度导致广东出现“逃港潮”。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为了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广东提出“先走一步”战略,率先建立蛇口工业区,创办经济特区。肩负着“杀出一条血路”、为改革开放探路的历史重任,广东大胆地闯、大胆地试。

1979年7月8日,中国改革开放“开山第一炮”在蛇口炸响,蛇口工业区开工建设。已过花甲之年的袁庚就任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开启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彼时的蛇口可谓穷乡僻壤,经济薄弱,观念落后。工业区建设刚起步时,工人们吃着“大锅饭”,干劲不高。袁庚开创性地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每天55车定额,每车奖2分钱,超额每车奖4分钱,工人们干劲大增。但很快,这一举动遭到了上级部门反对,被勒令停止。袁庚急了,请来记者写内参,直接送到中央。“4分钱”惊动了中南海。在中央领导的支持下,蛇口工业区获准继续实行超产奖励办法,工程效率大大提升。

经济要发展,首先思想要变革。针对当时市场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落后的问题,袁庚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这一口号,还将其做成标语牌立在蛇口工业区门前。一时间,这句口号成了“姓社姓资”争论的火力集中点,标语牌也经历了多次被拆的命运。

而冒着被“戴帽子”的风险,袁庚坚持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开创了一系列改革:1982年在全国首次公开招聘人才,开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983年试行管理体制改革;1984年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短短五年,蛇口就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被称为“改革试管”,“蛇口模式”闻名遐迩。

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活动上,写着“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标语的彩车亮相天安门广场,这句口号由此响彻大江南北。在此后的改革开放浪潮里,它始终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全国各地的人们开拓创新、奋勇向前。

拓荒!
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创奇迹

“蛇口春雷”震动全国。当年过花甲的袁庚带领工人们在蛇口拓荒建设时,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也涌入深圳,在改革开放最前沿追逐梦想。陆建新就是这万千青年之一。

1982年,18岁的建筑工程测量员陆建新从湖北荆门出发,乘着南下的绿皮火车来到深圳。“我对深圳是有向往的,那里是改革开放最前沿,我想去闯闯。”他说。

走出深圳罗湖火车站的那一刻,陆建新有些失望。“感觉地方很小,和县城似的,到处都是工地。”不过,眼前热火朝天的建设氛围倒是让他燃起了一股激情。这次南下广东,他要参与一个被称为“中国第一高楼”的建筑项目——高160米的深圳国贸大厦。

“当时全中国都没建过这么高的楼,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陆建新的主要工作是施工测量。他介绍,当时国贸大厦采用了一项新技术——滑模工艺,国内还未曾使用过。为了研究这项技术,工人们“三班倒”,24小时待在工地,昼夜不停地实践探索。“条件十分艰苦,住的工棚是用油毛毡、竹竿搭建的,台风一来全吹跑了。但是大家带着一股热情,敢闯敢试,埋头苦干。”他回忆道。

在陆建新等一批建设者的努力下,国贸大厦创下了“三天一层楼”的建设奇迹,刷新了我国的工程施工记录,“深圳速度”从这里走向全国。

384米高的深圳地王大厦、约442米高的深圳京基100大厦、约600米高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此后的几十年里,陆建新一直奔波在工地一线,不断刷新着中国摩天大楼的建筑高度,与之一同刷新的还有他的“人生高度”。那个曾经18岁的毛头小伙,如今已经成为中建钢构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被称为“中国摩天大楼第一人”。

名声大噪后,很多公司向陆建新抛来了“橄榄枝”,但他并没有被这些优厚的条件打动,仍旧坚守在一线。“个人的成就要和时代、国家牢牢绑在一起,这样才能有更大的作为。我从农村走出来,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是国家给了我机会,我也要不断拼搏、不断创新。”陆建新说。

40余年间,深圳已从一个落后的小渔村蜕变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1979年深圳建市之初,GDP仅为1.96亿元,常住人口31.41万。2023年,深圳GDP达3.46万亿元,常住人口达1779.01万,进出口总额达3.87万亿元,出口总量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这些成绩的背后,是许许多多个“陆建新”在默默耕耘。

如今,走在深圳最知名的深南大道上,途经市委大院,可以看到一座名为“孺子牛”的雕塑,也有人叫它“拓荒牛”。这一雕塑由著名雕塑家潘鹤所创作,在此已矗立了40年。这头牛勾头蹬腿、筋肉凸爆,用尽浑身力气,正将深埋土里的树根连根拔起。如其一般,一批批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书写着改革开放的传奇。

自强!
以科技创新挺起民族脊梁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圳的创新基因无处不在。“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到此创新创业。

和陆建新一样,党的二十大代表、华大集团党委书记杜玉涛最初也是怀抱着梦想踏上这片改革开放热土的。

2007年,刚博士毕业归国的杜玉涛跟随华大脚步来到深圳。当时,国内“手工克隆”技术还不成熟,她的目标是研发出中国首只“手工克隆猪”。

从0到1不容易。杜玉涛始终记得自己1999年进入华大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时,实验室墙上贴着的那句“为了祖国的荣誉”。她说:“不管我们在科研领域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挑战,只要想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荣誉、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健康,所有的困难就都不是困难了。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下去的初心。”

怀揣着家国情怀,杜玉涛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国内首批“手工克隆猪”,而后又研发出了世界首例“手工克隆绵羊”,效率达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不仅要科技创新,更要让老百姓享受到这些科技成果,普惠大众。”这些年来,杜玉涛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带队到河南新乡进行HPV筛查、到河北进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到哈尔滨开展消化系统肿瘤免费检测……在她看来,只有把基因科技送到老百姓身边,将“治不好、治不起”的病转化为“防得住、防得起”的事,才能真正造福群众。

“无论是我个人还是华大,都是改革开放精神的写照。我们的创始人就是因为改革开放,才有机会出国,看到这个世界最前沿的基因科技,而后回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创立华大。我和改革开放政策基本同龄,我很幸运和这个时代共成长。”杜玉涛说。

杜玉涛的故事,是深圳许多科研工作者的缩影。1979年至今,深圳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孕育出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之都”。截至2023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2.47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占GDP比重5.81%。

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中国改革开放矗立起新的里程碑。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46年来,改革开放是不变的关键词。而改革开放精神早已融入当代中国人民的血液之中,激励着亿万华夏儿女奋勇向前,在新时代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林洁 黄丽娜 侯恕望
执行统筹|董柳 宋金峪
文|柳卓楠 罗仕
图|宋金峪(除署名外)
视频拍摄 | 宋金峪 王磊
视频剪辑 | 林心怡
视频包装 | 麦宇恒 余梓涛

编辑:郑宗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