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华小学舞狮队舞起醒狮,迎接同学们前来新学期报到
一大早,阿婷拿起自己的狮头准备出发迎接新同学
阿婷在校门口舞狮迎接新生,虽然满头大汗,但十分开心
福元徐公祠现在是学校的图书馆。开学这一天,学校在这里举行醒狮、拓印、投壶等非遗活动,向新同学展示
8月31日是广州市花都区三华小学新学期报到的日子,上午7时,阳光照射在彩色的灰塑上,五年级学生林雅婷牵着妈妈的手,走进一座祠堂古建筑。当天,一支舞狮队在学校里舞狮,欢迎同学们的到来。“妈妈快看,舞狮子的那个人是一个姐姐。”林雅婷对妈妈说。
三华小学位于花都区新华街道三华村,那是一个普通的南方乡村。可是,皮肤黝黑的阿婷却骄傲地告诉新快报记者,三华村里藏着一个百年书院,从1864年“南山书院”的义塾时期,到1905年“日新学堂”开启现代启蒙教育,到1926年花县“十八烈士子弟学校”时期,再到1933年由三华村民、华侨和港澳同胞集资在村里兴办的“晨光小学”,最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晨光小学与仲和徐公祠合并三华村内大小学馆、私塾成立为“三华乡第一小学”,历史悠久。
三华村的历史就更长了,开村已经900多年,村内保留有明清时期的青砖建筑600余座。阿婷说:“现保存在三华小学校园内的有徐大夫祠、仲和徐公祠及福元徐公祠3座古建筑。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和我们校区仅一墙之隔。我每天上下学都会路过这个二品官员的家门口。”
学校的历史底蕴如此深厚,开学典礼有醒狮助兴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三华小学从来不请外面的醒狮队来校表演,学校培养了自己的醒狮队,将这一非遗文化变成一门课程,让文化真正地传承下去,10岁的阿婷就是学校醒狮队的队员。她家境并不富裕,但妈妈仍然支持她学习醒狮,她从二年级开始便加入醒狮队学习,每天都在祠堂门前举着狮头舞动,课后两个小时训练到天黑。回家后,即使是手臂发酸,阿婷只要想起哪个动作没有做好,仍然会拿起狮头继续训练。她内心深处怀揣着一个梦想——在资政大夫祠前成为醒狮大赛的冠军。正因为有了这个梦想,阿婷在家里从不向妈妈抱怨学舞狮“很累”“手酸”,即使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她也从未放弃。
开学这一天,锣鼓响起,闻声赶来的不仅有三华村的村民,还有往届学生家长夏瑞琴。她说:“原来的三华小学不是这样的,我的孩子2015年入学的时候,操场是一片青青草地,旁边有一个厕所,一下雨孩子们就得蹚水过去,祠堂更是破败不堪。而修缮后,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原了清代的历史面貌。”夏女士还表示,因为学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校方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当年夏女士的孩子上学时,三华小学就已经开设醒狮班、灰塑班,这是三华小学教学中最大的特色。
徐氏公祠不对外开放,平日里用来给孩子们上各种非遗课程
除了醒双人狮,在祠堂内,阿婷(左四)还参与到单人狮头的表演中
福元徐公祠里,一对一年级双胞胎姐妹不约而同拿起书来认真阅读
三华小学的老师多才多艺,连保安叔叔都可以用乐笛表演,整个学校洋溢着悦人的气息
开学第一天,爸爸妈妈们挂上许愿纸,祈求自己的孩子学业有成
声音
“让孩子身临其境地体验中国文化”
三华小学的江校长既是修缮祠堂的牵线人,也是课程赋能的发起人,他介绍:“2021年我通过区教育局、三华村委会和热心人士的支持、帮助下,推动祠堂翻新修复工作,一年后完工。随后,我们又为祠堂添加设施。房子有了,设施也有了,才能开始推广祠堂文化。村里的非遗需要传承,醒狮、灰塑、面塑、国画等课程都在这个祠堂里学习,不仅要打造环境给孩子身临其境地体验中国文化,还要活化文化。”
“有大家支持,旧祠堂才有新景象”
三华村党委副书记徐剑武告诉新快报记者:“乡村振兴靠大家,祠堂当年就是作为仓库使用,由于年久失修,慢慢破损了,后来我们村两委经过研究,决定修复这个祠堂。在修复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新华街党工委、村党委、三华小学,还有村民的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旧祠堂才有了新景象。”
■策划: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图文监制:新快报记者 郗慧晶
■场务、文字:新快报记者 观显锋 实习生 何燕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