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粤军”青年方阵势头迅猛:为写作续航,要年轻更要出新

来源:金羊网 作者:孙磊 发表时间:2024-09-10 10:21
金羊网  作者:孙磊  2024-09-10
“青年”并非年龄的表征,更是锐气、向上、激情、勇气、创造力的心神能量和生命状态。

9月2日至3日,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以下简称“青创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各地的370多名青年作家及文学工作者在北京相会,在十场平行论坛中就备受关注的青年写作热点话题展开探讨。

广东代表团共16名作家,包括王威廉、冯娜、朱铁军、江源、安然、李鸿斌、李德南、何星辉(索耳)、陆嘉伟(路魆)、陈崇正、陈楸帆、范秋穗(胡安焉)、郑义存、莫华杰、蔡东等青年作家代表,领队为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使这里成为全球文化荟萃、价值融汇之地,青年文学新秀不断涌现,他们的作品不仅为人文湾区注入新的活力与色彩,也为当代青年文学版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青年作家写出的作品就一定是“新”的作品吗?在本次青创会上,诸多作家、评论家不约而同地表示:

“青年”并非年龄的表征,更是锐气、向上、激情、勇气、创造力的心神能量和生命状态——

最年轻参会代表来自广东

本届青创会最年轻的参会代表是来自广东的网络文学作家郑义存(季越人),出生于2002年,今年22岁。

他坦言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文学盛会,心中充满了期待、兴奋和敬畏,“这次会议让我深刻感受到青年写作者在当前文学创作中的重要角色和责任,青年写作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保持原创性和独立思考的挑战。”

《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当前网文写作年轻化趋势持续深入,“00后”成为网文作家新增主力,阅文集团新增作家60%是“00后”。这些青年网络文学作家将年轻化叙事手法与当下流行元素深度融合,升腾起内容创新的浪潮,推动网络文学的转型升级与迭代发展。

广东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据统计现有网络作家人数最多的省份,诞生过不少蜚声全网的“大神级”作家。张培忠介绍,截至2022年年底,广东网络文学作者总数超过20万人,其中与网站签约写作的近4万人,头部作家150人,作者、作品、读者数量居全国前列,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主席林俊敏(阿菩)表示,他一直密切关注着同行作品,“如果说,网络文学作家是三到五年为一个代际的话,我们已经翻了三五代人了。新的代际有新的类型、作者和读者,真心希望有实力的新人越多越好。”

在他看来,广东网络文学作者的创作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发展,以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写出新的网络作品。

打造具有时代感和前瞻性的作品

“青年作家在塑造文学新形态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代作家成长于信息化、全球化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仅是变革的观察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

在本次青创会上,广东代表团作家陈楸帆发言时表示,作为青年作家,应当勇敢地打破传统文学的界限,学习人工智能、元宇宙、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探索新媒介、新技术与新叙事的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前瞻性的文学作品,通过不同媒介的融合转化,传达更立体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自2014年获得羊城晚报花地文学榜年度科幻文学奖以来,陈楸帆在科幻小说创作中努力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利用多元文化资源,推动文学的跨界融合,塑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学新形态。

在创作小说《AI未来进行式》时,他尝试与AI专家共同创作,融合了科幻小说与非虚构写作的不同类型,展现未来人工智能社会的全景式蓝图,目前该作品已经在全球出版发行20多个语言版本,发行量突破数十万册。

青年写作,向一切可能性敞开。除了郑义存的《玄鉴仙族》、陈楸帆的《AI未来进行式》,近年来,“文学粤军”青年方阵势头迅猛,广东涌现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作家作品,包括葛亮的《燕食记》、林棹的《潮汐图》、陈崇正的《归潮》、索耳的《非亲非故》、宥予的《撞空》等。

这些青年作家作品,用开阔的视野、丰富多元的表达,拓宽了湾区写作的题材与形式,呈现了新时代文学发展的新气象。

青年批评家徐威曾对300位“90后”作家做过问卷调查,他认为信息时代、网络空间、城市化、消费社会、高等教育、多元文化这六个词构成了“90后”作家群体最为典型的代际特征。在他看来,当下的青年写作从历史、经典、地方等领域汲取力量,化为己用,展现出广阔的视野、娴熟的技术与鲜明的地方特色。“他们的创作多以个体为中心,呈现出对个体性的深度挖掘,展现了国际化的广阔视野、信息时代的知识融通、地方特色的彰显、科技时代的想象与反思等特征。”

潮汕青年写作群体的创作堪称以上特征的典型代表。从陈崇正的“寓言三部曲”、《美人城手记》,陈楸帆的《荒潮》,到厚圃的《拖神》,林培源的《小镇生活指南》,再到几位“90后”新锐作家的作品,既融合了潮汕地区的传统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也展现了开阔的国际视野,积极回应时代变化,借鉴多种元素试图革新自己的写作。

多方平台合作系列推介举措发挥作用

广东青年作家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多年来广东对培养青年文学人才的高度重视。据张培忠介绍,近年来,广东作协始终把团结引领、发现培养、服务提高青年作家、青年批评家、青年文学工作者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实施了青年作家(包括青年批评家、青年文学工作者)培根铸魂工程、青年作家英才培育工程、青年作家精品创作工程、青年文学传播工程等,广东作协139个重点扶持项目中,青年作家的项目达16个,惠及77人次,尤其重视对青年批评家的重点扶持。

据统计,近年来,广东全省用于扶持、奖励青年作家创作资金达1534万元,“文学粤军”青年方阵势头迅猛,成果丰硕。海漄、蔡东、葛亮、冯娜、陈崇正、齐佩甲、风晓樱寒、分形橙子、刘洋、陈培浩等一批青年作家、青年评论家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在第十一届广东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30部作品中,有11位青年作家、评论家获奖,占36.7%。

图书出版和期刊发表是培养青年文学力量的有效路径。近年来,以花城出版社、《花城》杂志、《作品》杂志为代表的平台在发现、扶持青年作家方面,不断拓宽思路,以更大力度、更多方式推荐文学新力量。

广东媒体在发现、培养青年文学人才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羊城晚报》依托粤派批评工作室平台,聚拢本土优秀作家资源,广泛团结青年评论家力量,2024年举行了首届“粤派评论‘锐评家’论坛——广州文学与文学广州”活动,现场聘任首批六位羊城晚报“粤派评论”锐评家。

为放大青年作家传播声量,《羊城晚报》精心策划摄制“粤派评论·现场”访谈节目《到灯塔去》,关注年轻写作者,聚焦索耳、梁宝星、宥予、巫宏振等4位青年写作者,展现奋斗在大湾区的年轻人扎根生活、热爱文学、奋力创作的朴实面貌和精彩故事,引发强烈共鸣。

多方平台合作和系列推介举措,切实发挥了有效的创作引导作用,全省作家近年来共创作出版文学作品2530多部,其中青年作家创作540部,约占总数的21.3%。

莫言寄语:用新的手法写出新的作品

在本次青创会上,作家莫言寄语青年,“我们当下的生活中充满了新质,我们要投入这种新质生活,拥抱这种新质生活,发现这种新质生活对人的情感与行为的影响,并用具有新质的艺术手段与审美观念创造新的文艺作品与艺术形象。”莫言的寄语道出了他对青年写作的期待:用新的手法写出新的作品。

在很多人看来,青年写出的作品往往蕴藏新意。然而,在《作品》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王十月看来,“青年不是关键,新才是重点”。“新”和“青年”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求新的不一定是青年,青年也不一定就代表了新。青年和新,也并不是画等号的,青年中有新的青年,也有旧的青年,青年人有新思想,也可能早早染上了旧习气。陈独秀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这个标准,在今天依然有其适用性。

对此,参加此次青创会的陈崇正亦深有感触。他表示,青年不是年龄,而是一种保持长久续航的状态,意味着童心、激情和更为通透的写作。其次青年文学创作应该斑斓多元,在独特的文化根脉中寻找公约数。“在创作长篇小说《归潮》的过程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必须鞭策自己不断寻找新的辨析度。特别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青年作家更应该求新求变,更应该与时代同频共振。”

索耳也非常警惕青年固守观念、止步舒适圈的创作。“青年不一定‘新’,青年只是年龄、时间尺度的新,而思想观念表达以及最终形成的文本不一定新。当代艺术的表达是非常当下的,而文字作为媒介和载体,在这方面要弱很多。我们应当思考文学表达如何能对接上前沿的观念和经验,并有效产出。”

何谓“新”?在王十月看来,一是所表现的生活之新,这是最浅层次的,却也是最根本的,比如写到当下出现的一些新的职业,新的社会群体;其次是观念之新,对旧有的生活,有新的发现、新的角度和新的理解;第三,是表现手法之新,这一点特别难。要有对文本求新的意识,有了这个意识和没有这个意识,在具体的创作上,是完全不同的表现。

在王十月的观察中,广东青年作家中,林棹的小说是文本之新;黄灯关注的二本学生,周齐林关注的老漂一族,彤子关注的建筑女工,胡安焉的诗,都是生活之新;王威廉、王哲珠等人在科幻小说上的探索,也呈现出了新的特质。

“在认识生活的求新上是最难的,对时代,对人心,提出新的观点、看法、发现,这是我们每个写作者都在努力的事。但是当代生活的复杂性,对我们认识生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作家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知识结构,更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王十月说。

编辑:杨浩贤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