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滩涂上,围垦建设者肩挑手扛,用青竹丈量土地,用简陋的工具,甚至赤手空拳,与自然斗争,围海造田。近日,在南沙区万顷沙镇,一座承载着历史积淀与时代气息的围垦历史陈列馆(沙田水乡文化体验中心)悄然揭开神秘面纱。该陈列馆回顾了万顷沙围垦历史,展现当地独特的疍家文化。目前,陈列馆正在试运营,展品正在不断丰富中。
与潮水战斗 造万顷沙田
万顷沙位于南沙区南部,是珠江口的一座沙岛。两百年前,滔滔珠水裹挟大量泥沙,在此冲积出一片浅滩沙洲。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东莞明伦堂(地方组织)在此围垦,希望造出万顷沙田,万顷沙因此而得名。彼时,人们运泥搬石,围堰筑坝,接着举锄拓荒,牵犁扶耙。随后,这里的沙田持续向南延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围垦速度加快,终在沧海滩涂中造出万顷良田。
在围垦岁月里,有一群不计名利、埋头苦干、合力拼搏的建设者。万顷沙镇民立村村民陈锦泉是较早一批参加围垦造田运动的人。说起围垦历史,他如数家珍。“我带队参与了十四围、跃进围、新三围的围垦。当时围垦以围为单位,用青竹(丈竹)测量分围垦的范围。围垦出来的耕地以种植作物为主,比如水稻、甘蔗等。”陈锦泉介绍,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干劲十足,自愿围垦,劳动者多为14岁到16岁的青年。
广泛征集老照片旧物件
经过数十年的围垦和发展,万顷沙已经从一个荒凉的滩涂变成繁荣兴旺的现代化城镇。昔日的浅海滩涂,如今已是稻谷飘香、蕉蔗成林的沃土。
重温围垦历史,感受疍家风情。为更好地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万顷沙镇积极筹建万顷沙围垦历史陈列馆(沙田水乡文化体验中心),向万顷沙镇党员干部、职工、各村居老干部、老党员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广泛征集老照片、旧物件,通过实景、实物、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全面回顾万顷沙围垦的历史进程和辉煌成就。
据了解,展馆的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利用高低错落的结构屋顶,展现疍家渔民捕鱼时的强风暴浪。外围围护则采用石材和玻璃幕墙,展现出简约现代的风格。地面设计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如木棉花、“云山珠水”、围垦场景等元素,体现了疍家文化、水乡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万顷沙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围垦历史陈列馆(沙田水乡文化体验中心)的落成,期待能够让更多人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