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鹏程
9月23日,广州举办《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迟军详细介绍《规划》的编制背景、总体目标、主要特色,作为广州历史上第一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规划》明确了广州六大城市性质,赋予了广州四大核心功能,并系统谋划了广州到2035年的空间蓝图。
明确六大城市性质,四大核心功能
近日,作为全国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唯一试点,《规划》已获国务院首批批复。《规划》是广州历史上第一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广州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
2019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广州从2018年11月起,肩负全国唯一市级国土空间规划试点任务,开展《规划》编制,探索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和编制新范式,整体谋划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
《规划》明确了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批复明确,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批复要求,《规划》实施要发挥国际商贸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功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优势。
《规划》还明确广州各阶段的目标愿景。到2035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城市,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引领力、枢纽辐射力、文化感召力、贸易影响力、生产服务力、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全面增强,城市与自然生态和谐相融,海洋特色全面彰显,引领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到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发挥更广泛、更全面的引领作用。
构建“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空间结构
在生态和安全方面,《规划》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广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8.0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9.81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429.15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139.7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135平方千米以内。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规划》系统谋划了广州到2035年的空间蓝图。完善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城镇体系,优化构建“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推动珠江高质量发展带、活力创新轴建设成为引领湾区发展的战略廊道,提高中心城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发展能级,加强4个外围综合新城辐射带动作用。《规划》划定14个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构建优质优美的农业空间。严格保护九大生态片区和六大生态绿核,加快建成三级生态廊道网络,保护水鸟、鱼类洄游的廊道,构建依山达海的网络型生态空间。
推进城市向内涵式发展新路径转变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规划》谋划超大城市从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转变的新路径。《规划》明确“严控总量、盘活存量、精准调控、提质增效”的用地策略,强化土地资源配置的精准性。注重塑造发展新动能,支撑城市核心功能布局优化,强化城市发展竞争力。
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方面,加强广州大型会展优势,发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服务贸易等贸易新业态;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与总部经济核心区、南沙特色金融与总部商务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依托珠江打造世界级消费服务业发展带,建设5个世界级地标商圈。
在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方面,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推动产业项目集聚发展,提高产业土地利用效率。
在建设全国综合性门户方面,强化国际航空、航运、铁路枢纽功能,发展枢纽经济和功能区,构建10个方向的对外高铁通道,构建多机场体系,优化铁路枢纽群。增强国家主场外交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高标准建设南沙新区开放高地,打造经贸、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国际经济合作前沿地,构建国际交往新平台。
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方面,加快集聚国家深海、深空、生命科学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纵贯南北100公里的活力创新轴,建设环五山、环大学城、环中大、环港科大(广州)等成果转化基地,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企业,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构建四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为突出高品质生活,聚焦老城市新活力,《规划》着力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模式。《规划》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推动构建多层次住房供给体系,建立健全“区域级-城市级-地区级-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建设儿童友好、青年发展、老年颐养的全龄友好15分钟生活圈,满足全龄段居住生活、文体休闲等多元化服务需求。
《规划》系统布局与生活、生产空间相融合的蓝绿开放空间,推动绿美广州建设。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为引领,高质量推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体系优化全域公园空间布局,统筹建设4000千米绿道、2000千米碧道、1500千米森林步道,实现森林围城、秀水绕城、碧道穿城、绿荫满城。
《规划》注重文脉传承,持续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整体保护白云山、珠江、流溪河等自然山水格局,加强陈家祠堂等岭南文化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南沙虎门炮台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
探索治理型空间规划新方法
在高水平治理方面,《规划》探索治理型空间规划的新方法。
《规划》以数字技术赋能,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效能。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推动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与城市交通的空间协同,健全城市交通空间协同分析决策辅助系统,构建运营管理和服务一张网,完善全流程出行服务统一平台。提升城市风险预警和防控水平,深化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数字化、智能化管控平台。加强规划智慧管理,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各项行为进行动态监测和实施评估,加强对重要控制线、重大战略区域、重大工程、重点领域等的动态监测和及时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