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史】筑路新疆的广东子弟兵(上):壮哉!他们从温润岭南挺进严寒天山

来源:金羊网 作者:黎存根、何文涛、任海虹 发表时间:2024-09-27 06:23
金羊网  作者:黎存根、何文涛、任海虹  2024-09-27
记者经过深入寻访,找到曾为这一新中国边疆建设重大项目流血搏命的建设者们,讲述伟大壮举背后广东子弟兵的故事。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存根 何文涛 通讯员 任海虹

新疆独库公路(又称“天山公路”),被誉为“中国最美公路”,是自驾者的“天堂”,每年6月开放之后,前往欣赏沿途雪山、峡谷、河流、草原、湿地风景的游客络绎不绝。

实际上,这条穿越天山山脉、开凿难度极高的公路,是我国西部边陲第一条国防公路,堪称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从1974年开工建设到1983年9月建成通车,为了修筑这条“天路”,1.3万余名解放军指战员从祖国四面八方挺进天山,其中包括千余名广东籍子弟兵。其间,168位筑路官兵献出了生命。

金秋时节,在举国共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独库公路也迎来了开工建设50年的重要节点。羊城晚报记者经过深入寻访,找到曾为这一新中国边疆建设重大项目流血搏命的建设者们,讲述伟大壮举背后广东子弟兵的故事。

英雄舍身

独库公路全长562.75千米,将天山沿线的独山子、乌苏、尼勒克、新源、和静、库车等6个县市区连接在一起,全部路段都在崇山峻岭、深川峡谷中穿行,地势异常复杂,急弯陡坡众多,其中约一半路段在海拔2000米以上,三分之一路段是险峻悬崖绝壁,五分之一路段位于高山永久冻土层上。

这条公路还翻越终年积雪的哈希勒根、玉希莫勒盖、拉尔墩、铁里买提等4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冰川达坂(注:当地称呼山顶的隘口为达坂);跨越奎屯河、喀什河、巩乃斯河、巴音郭楞河、库车河5条天山地区主要河流;纵穿巴音布鲁克草原。山区天气多变,时而雨时而雪,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今人提到这些,常常赞叹独库公路作为一条“网红公路”的独一无二。但更不应该忘记的是,如今游客能行走在这条最美公路上,离不开当年筑路人、共和国建设者们的牺牲与奉献。

巍峨的天山山脉把新疆分成南北两部分,交通阻隔。1974年8月,响应毛泽东“搞活天山”的伟大号召,1.3万余名解放军指战员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开启了修筑独库公路的壮举。

1983年8月,独库公路全线贯通,使得南北疆路程由原来的1000多千米缩短近一半,对巩固国防、开发建设新疆、沟通南北疆交通,提高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筑路期间,先后有2000多名官兵受伤致残,168名官兵因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献出了宝贵生命。来自广东省和平、五华、兴宁、阳春、信宜、连州、阳山、连南8个县市的千余名战士,在巍巍天山留下足迹,其中罗强、罗新荣、刘天友、王新群、颜国林、李清彬6人更是长眠于此。

打捞记忆

2019年9月,《筑路天山的南粤老兵》大型纪念画册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揭开一段封尘40个春秋的英雄往事。

画册的策划者钟晓阳表示,她和画册撰稿人张力方都是家住新疆、在新疆长大的广东籍屯垦戍边军人的女儿。2016年,刚从广东女子学院退休的她在老家梅州市五华县走亲戚时,偶然看到一家酒店门口打出“筑路天山广东老兵联谊”的字幕广告,很是惊讶。“我在新疆那么多年,都没听说过广东子弟兵也参与建设了独库公路,情况到底如何?”

确实,这段故事鲜为人知。钟晓阳果断走进老兵联谊聚会现场,倾听了南粤军人筑路天山的壮举。后来,钟晓阳找到曾在媒体任职的张力方,两人一起结伴回到当年输送兵源的广东市县及乡村,尽力探寻往事。

为了寻觅老兵们“散落”的身影,钟晓阳和张力方用60天连续走访了粤东、粤西、粤北8个县市,深入乡镇、村落,拜访回乡创业的老兵,采集老兵们珍藏的大量实物和资料。

她们查阅大量档案和资料后发现,当年参与独库公路建设的广东子弟兵有千人之众,其中包括五华县102人、兴宁市102人、和平县1人、信宜市210人、阳春市92人、连州市206人、阳山县117人、连南县102人等。

钟晓阳和张力方问筑路老兵们:“当年,你们只有十八九岁,到新疆从事那么艰苦、危险的工作,每个月只有六块钱的士兵津贴和三块钱的边疆补贴,后悔过吗?”

“不后悔!我们理应为国家尽责。”“我们是祖国的儿子,为了祖国,即便牺牲了也无怨无悔!”这些广东子弟兵无悔为国家建设献出青春。

艰险作业

张广先是目前已知最早随部队调去修独库公路的广东籍士兵。

1969年从广东和平县入伍的张广先,在工程兵部队时是开推土机的能手。1974年4月,他随部队从湖北调到新疆修筑独库公路,成为首批筑路天山的南粤战士。

当时,司令部为了练兵,也为了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决定由独山子向南开掘18千米样板路。“我们就住在独山子零公里处。6月份,部队配了一台推土机,我奉命开着推土机工作了十多天,推出了几公里样板工程。我是推出独库公路第一铲的推土机手。”张广先回忆说。

在独库公路建设工地,张广先一待就是4年。其间,他主要参与修建从独山子到哈希勒根达坂约100千米的路段,途中约51千米处还要经过一段“飞线”(注:这是一段长达6公里的陡峭悬崖,测绘人员无法攀登测量,只能在图纸上用虚线标注,故称“飞线”)。

“飞线”施工,正应了那句古诗“猿猱欲度愁攀援”。“整个路段难度极大、风险极高,还要经过最难修的老虎口路段。所以,这100千米我们修了4年。”张广先说。

作业中,张广先印象最深的就是推泥石流。“一铲推下去,起码有十倍的泥石流塌下来,只要慢一步,整个推土机都会被泥石流盖住。”张广先说,独库公路工地经常塌方,处处充满艰险。

1976年7月15日,是张广先难以忘记的日子。就在51千米处“飞线”修筑时,他所属部队的七连连长、指导员、2名推土机手、1名通信员和1名卫生员正在作业,突然发生塌方,把6个人都砸在了里边。七连的排长带领战士们抢救了五六个小时,才把那名卫生员救了出来,这也是唯一的生还者。

张广先退伍之时,又有上千名十七八岁的广东子弟应征入伍,出发去天山修筑独库公路。

“我们当时坐了7天8夜的闷罐车到达乌鲁木齐,又坐了4天汽车才到达那拉提。4月份上山修路的时候,把背包扔地上就看不见了,雪太厚了。”广东梅州五华籍的老兵牛永祥依然记得,在新兵连时,当地的雪刚化,南方来的战士们太久没洗澡,就跑到水沟里搓澡,结果被连长发现了,命令他们赶紧回去穿衣服,连鞋带都没系好就被罚跑步,直到大汗淋漓才停止。

“一开始想不通,洗澡也要被罚?”牛永祥说,后来才知道,连长其实是怕他们被刚融化的雪水冻伤冻病。

在高原地区,战士们常常吃的是夹生馒头,喝的是雪水。和牛永祥一样,每位来自广东的年轻新兵都面临着超乎想象的困难,但凭着一腔热血,他们战胜了恶劣天气,战胜了险峻山石,筑成了独库公路。

“在天山,让你们感到最高兴、最幸福的是什么?”钟晓阳和张力方曾这样问老兵们。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回答——

“是‘轰轰轰轰’的爆炸声!我们打好隧洞、放好炸药后就聚精会神地等着,爆炸声一响我们就欢呼跳跃,那简直就是为我们艰辛劳动点赞而鸣放的礼炮啊,顿时所有的疲劳倦怠都没有了。”

“是每星期能吃上一次大米饭,非常高兴。”

“最幸福的就是收到家里的来信,我们在天山也是‘家书抵万金’啊。”

1983年9月27日,《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独库公路全线贯通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包括广东子弟兵在内的筑路大军,用一锹一镐刨出路基、一寸一寸“抠”出隧道,铸就了一条“英雄路”。

缅怀英烈

现在,每一位到访独库公路的游客,都会在途中瞻仰乔尔玛革命烈士陵园,致敬为筑路事业献身的先烈。位于伊犁州尼勒克县独库公路和S315国道交会处的乔尔玛烈士陵园占地近百亩,由烈士纪念碑、烈士墓冢和展厅三部分组成。烈士纪念碑矗立在陵园中心,这座碑始建于1984年9月28日,2006年6月10日曾进行修缮。

烈士陵园的建设,也离不开广东子弟兵的付出。

1984年3月,某部副排长(任代理排长)、广东梅州五华籍老兵张国雄,接到修建乔尔玛烈士陵园的任务,负责修建烈士纪念碑工程。万分激动的他,怀着神圣的使命感,带领4个班的战士提前上山,起早贪黑,全身心投入施工。

在接受钟晓阳和张力方的采访时,张国雄说:“为了慰藉英雄战友们,我们在一年工期要求下,提前完成了任务。一手一足建起的路基、纪念碑、烈士陵园——那是烈士安息之处,是我们筑路天山军人的精神家园。”张国雄还悉心记录下纪念碑从动工到竣工的详细情况,当年的施工图纸和工作笔记以及报道手稿等资料被他整理成册,并带回家乡珍藏了30多年。

昔日天堑早已变坦途。2022年7月29日,张国雄等广东籍筑路老兵重走独库公路,来到“零公里”起点的独库公路博物馆参观。他郑重地将自己珍藏的资料捐赠给独库公路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铭记这段历史。

访谈

“广东子弟兵吃的苦更多”

毕鸿彬(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库公路博物馆首任馆长)

羊城晚报:现在独库公路博物馆和广东籍筑路老兵保持着怎样的联系?

毕鸿彬:为铭记筑路历史,弘扬天山筑路精神,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委区政府2019年开始筹划建设独库公路博物馆。2020年6月12日,独库公路博物馆开馆,独库公路起点路碑就坐落于博物馆前的广场上。

为建成这座特殊的博物馆,我们走访了全国各地收集资料,接受天山老兵捐献文物,和老兵们座谈了解修独库公路中的点点滴滴。我去了广州、信宜、连州等老兵比较集中的地方,在罗新荣烈士的家乡信宜,拜访了其80多岁的老母亲,老人家念叨着想去新疆看看儿子的墓,我们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帮助老人家实现梦想。

从独库公路博物馆开馆的那一年起,独山子区委区政府每年都组织“老兵重走独库路”活动。2022年,我们邀请罗新荣烈士的4个妹妹到埋葬罗新荣的地方做了祭拜;2023年,我们邀请陈卫星及罗强烈士的亲人参加重走独库公路活动。在乔尔玛烈士陵园,筑路老兵陈卫星和陈俊贵时隔近40年再次相见,场面十分感人。

羊城晚报:独库公路博物馆有哪些与广东子弟兵相关的展品?

毕鸿彬:重走独库公路可以说是每个筑路老兵的梦想,如今自发组织或受邀重走独库公路的广东籍老兵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很多人主动为独库公路博物馆捐出了珍藏多年的各式相关物件。如张国雄当年修建烈士纪念碑的资料、廖加战的立功证书,还有广东出版的《筑路天山的南粤老兵》画册等,都很重要。

建馆前,我们也去广东信宜开过老兵座谈会,信宜籍老兵为博物馆捐了不少关于独库公路勘探勘测修理偏技术类的物件和资料。

我们将来自全国各地的征集品、捐赠品汇总,依据独库公路筑路建设的历史脉络,整体陈列。那些老照片、笔记本、军功章、退伍证,当年的军服、军帽、领章帽徽、皮带、大头鞋等实物,配合文字和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筑路官兵对国家的忠诚和青春的记忆,展示着天山筑路精神。

羊城晚报:如今弘扬天山筑路精神有何重要意义?

毕鸿彬:全国各地都有参加修路的老兵,修路的过程中共有168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谓“六里一英魂”。天山筑路部队是支钢铁般的部队,他们英勇顽强的精神值得学习,对于新时代的强国建设有巨大的感召和激励作用。

实事求是地说,相比很多其他地区来的官兵,来自南方的广东子弟兵吃的苦更多。当时他们普通话说得不太好,沟通吃力。南方是夏天湿热冬天温暖的气候,而天山常年低温、冬天基本上都是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他们刚来的时候甚至不会在雪地上走路,特别容易滑倒摔跤。

还有就是生活习惯大不相同,广东人习惯每天冲凉,但是到了天山深处,喝的用的都是雪化的水,洗澡是困难的。他们在广东都是吃米饭,到新疆来,当时经济困难,有馍馍、馒头吃就不错了……

今天我们重温广东子弟兵们感人的事迹,就是要让大家来了解共和国建设中的这段历程,激励大家珍惜生活,向英模学习。

延伸

暴风雪中的“最后一个馒头”

在筑路天山的广东子弟兵中,包括罗强在内的6名战士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独库公路。

1980年4月8日,大雪封山,海拔3000多米的山上高寒缺氧,1500多名筑路官兵受困,通讯中断。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某部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老兵陈卫星和新兵陈俊贵受命外出传达命令,配合山下的部队救援。其中罗强和陈卫星都来自广东连县。他们带了1支防备野狼的手枪和30发子弹以及20多个馒头,计划用一天一夜走完90公里山路。但暴雪骤降,行路越来越难,最后大家只能在雪地里爬行。

到了第3天,他们只剩下最后一个被冻得硬邦邦的馒头。此时,距离目的地还有8公里。生死关头,大家都明白,这个馒头谁吃,谁就有可能活着出去。最后,郑林书做了一个决定:他和罗强是共产党员,陈卫星是老兵,陈俊贵是新兵、年龄又小,所以馒头让陈俊贵吃。不久后,郑林书倒下了,接着是罗强,两人牺牲在玉希莫勒盖冰达坂南坡。

最后,陈卫星和陈俊贵被哈萨克族的牧民所救并成功报了信,其他筑路战士得救了。陈俊贵的大腿被冻伤,陈卫星左脚上的五个脚趾全部被冻掉,两人留下终身残疾。

1985年,已经退役回到辽宁安家工作的陈俊贵,为了报答战友的恩情,带着妻子和不满6个月的孩子重返天山,矢志成为乔尔玛烈士陵园的守墓人,用一生书写感天动地的战友情。后来,陈俊贵获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称号。

陈卫星退役回到家乡广东连州后,虽然一度生活困难,却从来不向政府多提要求。一直梦想能重回独库公路的他,在2023年夏天终于圆梦。2024年初,陈卫星去世。

现在的乔尔玛烈士墓群中,一共埋葬着6名光荣牺牲的广东籍战士。他们是:

罗强,广东连县人,1980年4月11日牺牲,时年22岁。

罗新荣,广东信宜人,1979年9月25日牺牲,时年21岁。

刘天友,广东阳山人,1980年10月13日牺牲,时年22岁。

王新群,广东兴宁人,1978年6月8日牺牲,时年19岁。

颜国林,广东连县人,1978年6月8日牺牲,时年19岁。

李清彬,广东连县人,1978年6月8日牺牲,时年18岁。

编辑:邬嘉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