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来,广州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罗仕
图/蔡嘉鸿 梁喻 天宣
75年时光荏苒,75年沧海桑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州守正创新、奋楫争先,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屹立潮头,实现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跨越,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广州弘扬“杀出一条血路”的胆识气魄,燃起“二次创业、勇立潮头”的奋斗激情,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当好排头兵,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奋力开创广州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经济总量连上台阶
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广州不断加快发展步伐,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时间的指针拨回75年前。彼时,中国共产党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作为祖国的“南大门”,广州同样百废待兴、百业待举。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经济基础薄弱,1949年GDP总量仅为2.98亿元,1978年提高到43.09亿元。1985年GDP总量冲上百亿元,1995年超千亿元,2010年突破1万亿元,2018年攀上2万亿元台阶,2023年突破3万亿元,达30356亿元……1978年后,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作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广州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广州GDP总量从亿元提升到千亿元历时46年,从千亿元到万亿元用了15年,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用了8年,从2万亿元到3万亿元仅用了5年。
在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的同时,75年来,广州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连年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
1952年,广州城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200元以下,1978年分别提高到442元、440元。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0501元,广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607元,均是1978年的百倍以上。
城市能级进阶跃升
“州”立江上,“广”通四海。作为中国2000多年来唯一从未关闭过的对外通商口岸,“千年商都”广州一直广交世界、互利天下。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完善现代化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重点加快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枢纽等建设,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城市能级不断进阶跃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白云机场占地面积不足120万平方米。1978年,机场旅客吞吐量不足70万人次。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白云机场的发展驶入快车道:2015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5500万人次,居全国第3位、全球第16位;2018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近7000万人次,居全国第3位、全球第13位;2023年,实现国内单体机场旅客吞吐量“四连冠”。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港口建设较为落后。1952年广州港吞吐量仅为311万吨,1978年广州港吞吐量增长至1686万吨。改革开放给港口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此后,广州港实现加速发展。2015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超5亿吨,位列全球第六;201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6亿吨,排名提升至全球第五;2023年,完成货物吞吐量6.75亿吨,稳居全球第五。
货如轮转,客似云来。如今,在广州北部,一个世界级机场正在腾飞;在广州南部,一个世界级大港正在崛起。二者相辅相成,成为广州广交世界、互利天下的重要通道。
2023年,广州南站旅客年发送量约9100万人次,居全国第一;广州白云站建成投用,拉开“高铁进城”的序幕;地铁通车里程达653公里,居全国第三……近年来,广州不断推进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向空图强、向海扩能、向陆聚势,2023年货运量超9亿吨、客运量突破3亿人次,门户枢纽功能明显增强,吸引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这里集聚扩散。广州城市影响力、辐射力和显示度也随之进一步提升。
依靠创新引领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
近年来,广州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速转换新旧动能,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
从科创投入来看,近年来,广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以下简称R&D经费)投入总量与强度不断提升。2000年,广州R&D经费不足30亿元,2007年达100亿元,2017年超500亿元,2022年近千亿元(988.36亿元)。2022年广州R&D经费投入强度为3.43%,同比提升0.31个百分点,创下近15年来的最大增幅,比2000年提升2.27个百分点。
从基础研究来看,近年来,广州问九天之无尽、探五洋之源泉、穷宇宙之毫厘,瞄准基础前沿领域,耐心护航“创新长跑”,积极构建了“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
从产业创新来看,近年来,广州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7%,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至1.3万家和2.1万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5家、实现翻倍增长,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22家、增量全国城市第一。
从人才来看,近年来,广州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引才引智作用,面向天下英才聚而用之,努力培育和引进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2023年,全市新增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86家、国家级领军人才48名,广州地区新增“两院”院士6名。新发放人才绿卡1738张,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数跻身全国前三。
依靠创新,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新动能,不断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天地,成为广州的坚定抉择。
继续出发续写辉煌
守业没有出路,创业才是正途。
如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广州着眼服务全国全省大局,提出“二次创业”再出发,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广州,这个改革开放的“弄潮儿”,矢志以新的出发续写新的辉煌。
细化形成“1312”思路举措,明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的施工图和任务书;开展营商环境6.0改革,全力打造企业综合成本最低、产业生态最优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动工建设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园,积极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在新目标的指引下,广州全市上下提振“二次创业、勇立潮头”的精气神,以“归零”“重启”心态拼发展实绩,纲举目张、蹄疾步稳,努力激发新活力、开创新局面。
就在近日,《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务院首批批复,使广州具有了更高的城市定位、更强的城市功能、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重大利好。《规划》明确了广州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还明确广州各阶段的目标愿景:到2035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城市,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发挥更广泛、更全面的引领作用。
与此同时,在上周举行的中共广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研究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会议强调,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更大的魄力、勇气和力度把改革事业不断引向深入。要聚焦重点、把握关键,全力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落地落实。
大道无垠,前路可期。当前的广州有雄厚的发展基础,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大战略引领,有《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城市大谋划布局,有国内外市场大空间支撑,更有一系列投资大项目带动。
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广州将围绕更好发挥窗口作用、先行示范作用、排头兵作用、挑大梁作用,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当好排头兵,以“二次创业”的奋进姿态,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新篇章。
一线见闻
广州向“空”图强
天空之城照进现实
2024年9月13日,城市CBD低空飞行示范活动在广州举行,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首次完成由天德广场到海心沙的航线飞行。这是小鹏汇天继今年3月的广州CBD飞行以来,再一次拓展市区低空飞行的应用场景。这一飞行线路,也是广州即将开通的首条市区低空飞行航线。
这一活动的举行,是广州“二次创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生动注脚。
老城不老,其命维新。当前,广州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如何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向“新”而行,向“空”图强,奋力打造全球领先的天空之城、智驾之城,成为广州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的选择之一。
规划建设枢纽型起降场、垂直起降点等,支持开设载人无人驾驶航线和货运航线,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积极开设低空相关专业……2024年7月5日,在广州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大会上,广州重磅发布了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20条具体措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当天还发布了12个广州市低空经济及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场景,具体包括:交通出行、低空文旅、物流配送、政务巡检、农林植保、应急救援、无人出租车、无人公交车、无人环卫清扫、无人重卡编队、无人轻卡货运、无人船等。此外,在会上,广州产投集团旗下产投资本与广州开发区交投集团共同发起设立规模100亿元的广州市低空经济产业基金。
根据广州市低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案,到2027年,广州将建成“1+5+100”的地面起降设施:“1”为增城的跑道型通用机场;“5”为珠江新城、广州南站等5个枢纽型垂直起降场;“100”即全市11个区100个常态化的起降点。广州的航路网将沿着河流、生态廊道、高速公路、城市主次干道布设,将形成包括1000公里主航路、2000公里次航路的主次支三级航路,打造网格、立体、数字化的航路体系。
“发展低空经济几乎等于开辟一个新赛道,拥有无穷的想象空间。”亿航智能创始人、董事长胡华智表示,亿航智能将率先在市区两级挂牌成立广州市低空飞行运营指挥中心、广州市黄埔区低空飞行运营指挥中心,解决多机种、多场景、多应用的安全融合管理,以此推进低空经济商业运营体系构建和规模化商业应用场景的样板建设,助力广州成为国内首个载人飞行商业化运营城市。
经过多年探索积累,广州厚积薄发,正多赛道抢跑“起飞”,全面发力推进低空经济驶入快车道。
前行案例
从千年商都到世界一线城市
广州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广交会万商云集、人潮涌动,全球招商“火力全开”、引资招智,外国政要接踵而至、纷至沓来……
广州是我国2000多年来唯一没有关闭过的对外通商口岸,素有“千年商都”的美誉。近年来,广州敞开胸怀,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深化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用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竞合,国际影响力、吸引力显著增强,实现从千年商都到世界一线城市的飞跃。
一方面,广州积极“走出去”,通过顶层设计精心谋划,多措并举大力宣介,持续擦亮“花城”“千年商都”“美食之都”等城市招牌。广州还主动策划重大活动,在海外举办多场广州故事会及推介活动,宣传推介新时代广州新机遇,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州故事。
另一方面,广州积极“请进来”,构建新型国际交流平台,敞开大门欢迎世界,共商共话国际议题。《财富》全球论坛、世界航线大会、世界港口大会、海丝博览会、从都国际论坛、“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亚洲青年领袖论坛……近年来,广州“搭台唱戏”,一场场重大国际论坛会议轮番上演,广州成为世界观察中国、走进中国的重要窗口。
随着国际交往中心城市的加快建设,广州对外交流的程度及频率明显增强,广州的国际“朋友圈”也随之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广州外国驻穗总领馆增至68家,国际友城增至105对,广州跨境电商进口规模连续9年保持全国首位。
与之相对应的是,广州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国际影响力、吸引力显著增强。全球最权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机构之一——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发布的世界城市名册显示,2016年、2018年、2020年,广州分列榜单第40位、第27位、第34位。
在新时代,广州正以高水平对外开放牵引带动现代化建设,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绽放于世界城市之林。
数说
●1949年,广州GDP总量为2.98亿元。2023年,广州GDP总量突破3万亿元,达30356亿元。
●1949年,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77亿元。2023年,达到11012.62亿元,全市网络经营主体达90万户,网络零售活跃商铺数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广州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多年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2023年,广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0.4%。
●1949年年末,广州人口总量不足250万人。2023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882.70万人,比1949年末增长6.61倍。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45.06%提升至2023年的86.76%。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越来越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市人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27:1持续缩小为2023年的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