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世赛金牌背后,人才培养秘诀在哪?

来源:金羊网 作者:崔文灿、宋磊、曹福勇 发表时间:2024-09-27 10:29
金羊网  作者:崔文灿、宋磊、曹福勇  2024-09-27

文/崔文灿 宋磊 曹福勇 图/学校提供

9月15日晚,从法国里昂传来的好消息,让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校园内一片沸腾: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学校在自主移动机器人项目、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和工业控制项目上获得两枚金牌、一枚银牌,打破学校参赛以来最好成绩;学院优秀毕业生代表上海参加工业4.0项目,一举拿下金牌,并以所有竞赛项目中的最高分获得“阿尔伯特·维达”大奖……

一夜之间,几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成为校园关注的焦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更多机电学子和老师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力求再登冠军榜。

世赛夺金:机电学子五年终圆梦

9月19日,22岁的蒋家俊接过来自校方20万元的奖励,成为该校表彰大会上备受瞩目的主角之一。几天前,他和搭档在法国里昂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自主移动机器人项目上拿到金牌,圆了一个长达五年的梦。

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吸引了来自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选手参与。中国代表团共派出68名选手,参加六大类全部59个项目的比赛,选手平均年龄22岁。这是我国第7次组团参赛,也是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参赛人员规模最大、参赛项目最全的一次。

为了这一次出征,蒋家俊准备了五年。他原本的专业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与参赛项目的领域大相径庭,但这并未成为他追梦路上的绊脚石。学校自主移动机器人训练基地,一个秉持着“英雄不问出处”理念的摇篮,以其独特的选拔眼光和包容并蓄的胸怀,向所有有志青年敞开了大门。正是这份一视同仁的气度,让蒋家俊得以脱颖而出,被“收入麾下”。

在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他经历了长达数年的“魔鬼训练”。每天从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便是反复不停地训练——学习、比赛、考核、总结,周而复始。就在冲刺世赛期间,五一、十一长假仅休息1至3天,春节仅休息近十天,其他时间,都在为这场比赛而准备,日复一日,日积月累,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

世界技能大赛自主移动机器人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就设在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在这里,教练庞春见证了多位世赛选手的诞生。在他看来,学生能否“冲出重围”,除了依靠学校提供的资源和设备,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否拥有应对这场“长跑”的意志品质,有近六成的学生因吃不了自学、钻研的苦,而中途退出。

世界技能大赛,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正是这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支撑着蒋家俊和队友们战胜了训练和集训的挑战与煎熬,支撑着他们来到了真正的赛场。

22岁就站上世界最高的竞技平台,蒋家俊认为,是母校给了自己这个机会和平台:“最开始来这里是因为觉得校园环境很好,真正进来读书后,发现老师水平也很高。”谈及获奖,他对母校充满感恩。

学校党委书记王作根介绍,学校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的优势所在,为参赛选手打造了高精度、高强度的训练计划。所谓“高精度”,即为选手“量身定制”的贴身训练计划,从理论强化,到实战演练,再到心理培养、体质训练,每个环节都考虑在内,“培养选手就是提升其解决最前沿的技术问题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两个问题一旦解决了,我们的选手在国际技能大赛上就有了优势。”

成果转化:创新技工教育 “本硕连读”

取得可喜成绩后,如何将世赛成果“融”得顺利,转得合理?对此,王作根坦言,学校需要思考“四个如何”,即如何赋能人才培养,如何赋能产业发展,如何赋能科研创新和标准建设之上。为此,学校通过新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调整两个手段,逐步将世赛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融入学校日常教学之中。

“世赛锤炼的是精英,但我们最重要的还是普惠教育,如何把培养精英教育的方法、标准、取得的成绩,赋能日常教学,确保日常教学的教学内容上和行业标准稳步对接。” 王作根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在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一个名为“学制技师班”的班型在广州技工院校中打响“头炮”。该班型的设置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创新之举:通过对工业控制、机电一体化两项目的世赛成果转化工作,探索两年制学历技师班的培养机制以及模块化、过程化技能等级认定流程,实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制技师试点培养工作,为后续开设高中起点四年制、初中起点六年制学制技师培养工作积累经验,打造纵向贯通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的培养体系。目前,该班有8名学生就读,能考入“学制技师班”的学生,都可谓“尖子生”。

“这就是技工院校的‘本硕连读’‘小班化教学’。”王作根书记如此定义。

而在学校智能控制系副主任梁瑞儿看来,该班的一大亮点在于,以对接产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为目标,参照世赛标准,遵循技师培养规律,与慧谷、华为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共建、共享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将生产项目实践教学贯穿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使学校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学历制技师层级高技能技术人才的摇篮,在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同类职业院校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职教出海:让技术赋能与文化交流并行

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为构建国际职业教育多边交流机制,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共同体,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就在今年6月28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牵头倡议的广州国际友城职教联盟正式成立。来自南非、印度、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名专家、教练和选手齐聚学院,参加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自主移动机器人项目和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广州友谊赛,联盟成员共享技能人才培育经验,共商国际技能项目合作,技能精英们在同台飙技中,成为惺惺相惜的跨国好友。

“这里将有越来越多学院学生登上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在广州国际友城职教联盟成立后,外国友人仔细聆听学院的课程设置、实训安排、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后,兴致浓厚:南非的自主移动机器人项目代表队当场就派了8名师生来机电技师学院学习移动机器人相关技术,印度客人也被学校无人机展厅与移动机器人集训基地所吸引,希望能将机电技师学院的无人机专业引入印度,漂洋过海,在当地学校也开办同样的专业……

指引技术、输出标准,积淀66年的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如今也扬帆出海,成为中国职教出海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而在王作根看来,学校与广东经济崛起共成长。如果说,66年前,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曾志创办这所学校的初心,是能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产业发展需求服务,为工业化发展的进程服务”,66年后,红色血脉依旧绵延赓续,与广东制造业当家的战略定位相应和,成为学校不断跨越勇攀新高的办学底色。

尽管当下世赛金牌收入囊中,尽管技术出海已成现实,但在这所学校掌舵人看来,“文化出海”依旧任重道远。如王作根所言:“技能选手应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素质的提高一定要有红色文化的浸润,让技术赋能与文化交流并行。”

编辑:吴方舟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