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恬 张丽军
汪泉的《湘子桥畔》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和大散文笔调,以湘子桥、红头船和老妈宫为文化符号,讲述了潮州文化的前世今生。全书结构安排精巧,各个章节紧密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述体系,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时空,从文化的角度书写潮州文化的输出、归来与反哺的过程。
作者首先追溯了古代潮州官民修建湘子桥的过程,接着,书写湘子桥旁的红头船。红头船的故事,记录了潮汕人在海上拼搏的历程,体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每一艘红头船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一个村落甚至一个地区的期盼。为了庇佑海上行船的渔民和商人,潮汕人供奉妈祖为保护神。
书中详细描绘了老妈宫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潮汕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老妈宫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更是离别与重逢的见证之地,许多潮汕人出海前都会到老妈宫祈求平安,归来时又到此还愿。因此,妈祖见证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大量潮汕人下南洋谋生的历史。下南洋谋生的人们只能通过书信和汇款与家乡保持联系,侨批文化由此形成。每一封侨批,都是一段跨越千山万水的牵挂,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由此,作者又带出了“潮剧”——乡音。然后,作者展现了潮剧在海外的传播和侨胞将潮州文化带至东南亚、海外落地生发、开枝散叶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潮州文化也在不断地蝶变,高科技植入潮州文化。最后,作者又回归到湘子桥畔的牌坊街,爬梳历代潮州前贤,颂赞他们为潮州和祖国作出的巨大贡献。
《湘子桥畔》的叙述风格多样,既有宏大的历史叙述,也有细腻的情感描写。作者在叙述重大历史事件时,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和生动的比喻。无论是描写湘子桥、红头船,还是老妈宫,作者都以饱满的情感表达了对这些文化符号的热爱和敬仰。这种感情充沛的抒情风格,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
汪泉承袭了在散文中演绎剧情的写作手法。在《在异邦安顿》中,他开篇便描绘了18岁佘有进登上下南洋的红头船的模样,“他随身行囊中除了‘过番三宝’之外,比别人多了几卷古籍。唯有他,没有悲伤,没有哀愁,他淡然坐于船头,像一个行者,又像一个旁观者,他看了又看满船唉声叹气的同行者,打开了泛黄的书卷”,刻画出一个沉着冷静的“过番客”形象,为后续佘有进在新加坡打造商业帝国、组织潮人社团、在新加坡建立第一个潮州人庙宇、建“义山”让客死他乡者灵魂有个归所、建立华人学校扶持后代进行了铺垫,这样“讲故事”的写作手法能够抓住读者的心弦,吸引读者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