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柳 李妹妍 林洁
时间在这一天标注了一个不朽的刻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间开始了”。
敏感于时代脉搏跳动的47岁诗人胡风在日记中写道:“两个月来,心里面的一股音乐,发出了最强音,达到了甜美的高峰。”这“甜美的高峰”溢出诗人的笔端,便诞生了“惊住了一切人”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时间开始了》。
从“时间开始了”到不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岁月的脚步不舍昼夜、翻山越岭、穿云破雾,正好走过75个年头。
从那时到现在,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历经磨难、浴火重生,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踏上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光明前程。
从那时到现在,这片土地上的英雄人民见证了“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中国崩溃论”的崩溃、“历史终结论”的终结,经受住了“中国冲击论”的冲击,迎来了民族复兴的万丈霞光。
成就源自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
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大道”……人间正道向复兴。
(一)
从历史中找寻大道,我们曾经“过尽千帆皆不是”。
太平天国“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国实践,昙花一现。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宣告“破产”。君主立宪“模样”的戊戌变法,最终“流产”。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狼狈收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短命而终……近代以来,风雨如磐,故园暗淡,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西式药方”,但都没能找到医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疾外患”的“灵丹妙药”。
在时间中找寻答案,我们终于“踏平坎坷成大道”。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蕴藏在历史前行中的必然逻辑:“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一路走来,开辟了人间正道。1949年10月1日,“一唱雄鸡天下白”。
一个不同于过往一切政权的新政权诞生了。
诗人兴会更无前。郭沫若在他的诗歌《新华颂》中写道:“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诗人何其芳在《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中难掩激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雷声里诞生……欢呼呵!歌唱呵!跳舞呵!到街上来,到广场上来,到新中国的阳光下来,庆祝我们这个最伟大的节日!”
一个有别于既往旧社会的新中国出现了。
抗美援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三反”“五反”运动,打退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土地改革,彻底摧毁封建剥削制度;“五四宪法”诞生,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公私合营,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迈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门槛,步入社会主义道路。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伟大真理。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60年,山西省平陆县61名建筑工人集体中毒,急需1000支特效药,引发了一场社会主义大动员与时间的赛跑。“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卫生部、特种药品商店、民航局、人民空军都紧急动员起来,及时将药品空投到平陆,61人无一牺牲。一首社会主义大协作的凯歌响彻大江南北。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九八抗洪,众志筑起新的长城;抗击非典,涓滴汇成千钧之力;汶川大地震,灾难中挺起不屈的中国……神州大地闪耀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光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五级书记抓扶贫,千年绝对贫困退出历史舞台;四海同心建小康,千年小康梦想照进现实;战疫情、降洪魔,育先机、开新局,化危机、应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历史大势,人间正道。改变历史的“时间开始了”,为亿万中华儿女迈步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逻辑起点。
(二)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共和国心脏”天安门广场,红旗飘扬、花团锦簇,新中国的又一个生日如期而至。“未来之城”河北雄安新区,秋高气爽、玉宇澄清,一座现代化新城正在拔节生长。“特区中的特区”深圳前海,生机勃勃、积厚成势,“一张白纸”上已落下“最美最好的图画”……饱经风雨洗礼,东方热土上的人民共和国“风景这边独好”;历经岁月积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勃发出盎然生机。
从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三大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表述,到党的十四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写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新世纪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对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经历了认识论上的不断深化。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对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经历了实践论上的笃行完善。
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
进入新时代,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致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施工图”恢宏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景画”徐徐落地。
于历史中走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完备。从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等根本制度,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再到不同领域具有创新性、支撑性的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层次分明、系统完备,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国家治理中日益显现出巨大的制度效能,引领新时代中国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翻山越岭。从人民民主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到找到了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历史发展的进程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伟力。
于历史中走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1982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次提出之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5373.4亿元;2023年,这一数值已跃上了126万亿元的新台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2年的326元升至2023年的39218元。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蝶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从面临“开除球籍”之危到大踏步赶上时代……历史前进的方向深刻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
大道如砥,其直如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望来路,一个结论响彻历史的天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前无古人,今当励行。历史大潮奔涌而来,澎湃向前,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这个星球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三)
路走得对不对,实践是最好的裁判、最硬的标准。
历史行进到1978年。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
恰似春雷唤醒大地。小岗破冰,18枚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先行,蛇口工业区炸响中国改革开放“开山第一炮”;温州探路,编号为10101的营业执照为个体经营打开新天地……改革之风从农村刮起,席卷全国,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条条框框被打破,疾驰的改革开放列车推动中国迎来“史诗般的进步”。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征程。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
改革关头勇者胜。新时代以来,面对千头万绪的改革任务和空前巨大的改革压力,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70余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会议,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庄严宣告“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铿锵宣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从深化党建领域改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到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破除“和平积习”;从“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体制改革;从“揭榜挂帅”变革科技创新管理方式,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方便群众看病;从反食品浪费立法到“厕所革命”……新时代,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提升。
从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到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从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到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新时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
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持续稳步推进,到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部署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写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时代新篇……全面深化改革风雷激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发展作船,改革为楫,开放扬帆,我们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在气象万千的新时代创造了新时代的万千气象,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只有置身深邃的时间历史中,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断:“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四)
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描绘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要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160万公里的公路,开凿和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大坝,修建3个世界级的大海港……
百年回望,“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
2024年9月14日,龙岩至龙川高铁梅州西至龙川西段正式通车,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2003年6月1日,三峡大坝下闸蓄水,“高峡出平湖”的百年梦想走进现实;在全球集装箱港口百强名单前十位中,中国长期占据七到八席……告慰先贤,昨日梦已圆;激扬我辈,今天任更重。
今日之中国,已开启新的逐梦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今时之中国,强国建设成为最激荡人心的时代乐章,民族复兴成为最催人奋进的伟大梦想。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矢志把中国特色变为成功实践、把鲜明特色变成独特优势。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守住大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教医保”,民之所系,施政所向……面对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难度最大的现代化,我们矢志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到浙江“千万工程”、广东“百千万工程”等区域发展实践;从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到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分好“蛋糕”……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矢志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从北京冬奥会上中国气质与奥林匹克精神的交融,到巴黎奥运会赛场上中国运动员的自信从容;从今年7月中国两天新增三处世界遗产,到近期国内热门博物馆人数爆满、一票难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用而不觉”,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润物细无声”……着眼“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我们矢志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高度,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新时代以来,我们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矢志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从走向世界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影响人类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从不认同“国强必霸论”,到坚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我们矢志推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诸多关于人类实现现代化的难题,创造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人生每一步,走过的都算数。行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新的前行、新的开拓。
(五)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为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机遇”“希望学习借鉴中国成功经验,将中国作为最优先合作伙伴”……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期间,一声声发自肺腑的感谢、一句句直抒胸臆的肯定、一段段饱含深情的憧憬,将我国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推向高峰。寻找破解世界问题的密码,很多国际政要对中国投以目光、充满期待。
立足百年变局,共行天下大道。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站在历史高度,把握时代脉搏,面向人类未来,在一系列重要场合中明确给出了中国方案,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为动荡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剂、为不安的全球注入更多确定性。
中国智慧为“世界怎么了”提供了清晰答案。进入新时代,中国倡议跨越国别、影响世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共享发展的荣光照向五大洲四大洋;全球发展倡议,为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全球安全倡议,提供了人类社会走出安全困境、迈上平安坦途的“指南针”;全球文明倡议,成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宣言书……超越意识形态,摒弃冷战思维,告别零和博弈,反对单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根本路径,给纷乱复杂、问题频发的当今世界开出了“中医药方”。
中国方案给“我们怎么办”指引了前进方向。进入新时代,中国主张走出图纸、走向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后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安理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倡议在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上获一致通过,全人类共同价值成为凝聚世界人民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中国—中亚机制提供了区域共同发展的快车道,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成为落实多边主义的范例……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正在世界舞台上释放出强大的治理效能、不竭的巨大红利、绵长的民生福祉。
中国提出的系列重大倡议,让担任了8年非盟委员会主席的法基认为这对“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至关重要”;中国秉持的和平外交理念以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系列全球倡议,让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高度赞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被毛里塔尼亚总统加兹瓦尼称为“为各国实现共同安全和发展提供了方案”;中国支持联合国的事业、践行多边主义、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关键和建设性作用,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人类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了新机遇,中国方案在国际舞台上收获越来越多的鲜花和掌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倡导“礼之用,和为贵”“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强调“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追求“非攻”,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崇尚“保合太和”“万国咸宁”,提倡“不以兵强天下”……中华文明为人类贡献了灿烂的“贵和”传统和悠远的东方智慧。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在世界历史的十字路口、人类命运的攸关之际,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经久回荡在世界的地平线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
(六)
满载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豪情壮志,“中国号”巨轮行进在人间正道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驶进。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万里长江,翻越高山、穿越三峡、跨越平原,走向辽阔大海。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李大钊的名言散发着穿今越古的真理光辉。
走好历史的大道、穿越历史的三峡,何以可能?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号”巨轮的浩荡前行指明了路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新时代必将是大有可为的时代。”“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
大道珍贵,笃行必达。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号”巨轮的扬帆远航锚定了航向:“一个国家走的道路行不行,关键要看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能否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社会稳定,能否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我们要继续前行。”“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
回看走过的路、正视脚下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人间正道是沧桑。
回首昨夜星辰、无惧前路风雨、奔赴无垠山海,大道之行向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