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珊
这个国庆假期去哪儿玩?相信不少消费者早已被网络上的各种旅游“种草文”所吸引。近期,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公布了多个典型案例,帮助游客提升对旅游“陷阱”的辨别能力。记者梳理发现,有案例涉及网络“种草文”。
套路满满
所谓网络“种草文”,可以理解为以文、图、视频等形式呈现的帖子,旨在推荐和分享某一商品或服务的优秀品质,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在网络平台上,人们可以看到众多关于旅游的“种草文”。
游客刘某就掉进了“种草文”的陷阱。据介绍,刘某在某搜索引擎搜索旅游产品时,看到自称刚从某地旅游回来的游客发表的一篇图文并茂的旅游攻略,其参加的“纯玩无购物”5日游旅行团仅花了1000元,发文者还“热心”地留下了带团“导游”的联系方式。
刘某随即联系了该“导游”进行咨询,并以相同的价格参加了5日游。但在实际行程中,“导游”以景点限流为由,将大部分时间安排在购物店购物,之前承诺的美景美食根本子虚乌有。经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调查,该“导游”及其所谓的“旅行社”均为无证经营。
在一些网络平台上,还有不法商家通过“旅游定制师”的形式,引导消费者下单。案例提到,游客戴某通过某网络平台结识自称“旅游定制师”的王某,在王某的游说下,戴某定制了×市豪华4日游产品,并约定了具体行程,指定“资深旅游达人”带团。旅游过程中,戴某发现实际行程与约定严重不符,“定制”的4个参观游览项目“丝绸博物馆”“酵素工场”“文化展示中心”“民俗村寨”实为购物店,不购物该“旅游达人”就恶语相向。行程结束后,戴某向当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投诉,经调查,戴某参加的旅行团和所谓的“资深旅游达人”均为无证经营。
消费者陈女士则爆料称,她也掉进过旅游“种草文”的陷阱。在一家网络平台上,她看到了“××私团踩雷”的帖子,随后,她写了一条留言。谁知,没多久,就有人回复她说,从××刚回来,跟的团特别好,食宿佳、司机人很好。陈女士以为遇到了热心“旅友”,于是加了私信。聊了没几句,对方就拉了一个小群,把一家旅行社的工作人员拉了进来。后来,陈女士购买了这家旅行社的产品。体验后,陈女士发现,旅程并不像那位“旅友”描述得那么美好,反而存在各种隐形消费。“回来后,我反复思考,觉得那个旅友可能是个‘托儿’。”陈女士说。
查询资质
文化和旅游部门表示,随着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通过网上搜索购买旅游产品。有些不法商家为获取不正当利益,往往会采取各种名义包装宣传旅游产品,通过搜索引擎、直播带货等方式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销售旅游产品,或以“旅游搭子”“定制师”“向导”“俱乐部”等名义招徕游客,在没有相关资质情况下经营团队游。
建议广大游客在购买团队旅游产品前,先核实企业是否具备旅行社业务经营资质,相关资质信息可通过文化和旅游部官方微信公众号“文旅之声”或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查询。当遇到消费陷阱或纠纷时,可拨打当地12345热线,或“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网上举报投诉处理系统”进行投诉举报。
此外,在享受国庆假期美好旅程的同时,游客还要关注旅游、公安、交通、气象、外事等部门发布的出行提示,谨慎前往交通、气候条件及安全形势不佳的目的地旅行,不前往未开发开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