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穗卫健宣
82幅色彩斑斓的原生画作,10月10日-22日在广州图书馆展出。画作皆由精神障碍亲历者创作,展示他们康复路上的疗愈和表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副院长张继辉表示:“希望从艺术感受力角度,让人们了解,精神疾患可防、可控、可治,并不可怕。我们应该积极预防干预,减少偏见歧视,提升全社会的心理健康素养。”
记者现场采访获悉,截至目前,广州市设有精神心理科的医疗机构共267家,今年已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神心理科全覆盖。
广州街头:多项心理健康行动立体开展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当天广州多地同时举办主题科普活动,以期提升全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和认识。
在广州图书馆,广州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广州市精神卫生中心等机构,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原生艺术画展等系列主题活动;广州市荔湾区陈家祠广场、白云区东平文化广场也同时开展心理游戏互动、中医技术体验等科普宣传活动。今年广州地铁沿线还设立了100余个心理健康科普平面广告,内容包括科学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睡眠健康、反污名化等,展出将持续至10月底。
在广州图书馆名为《靠近》的画展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康复科副主任郭耀光介绍,绝大多数正常人平常在生活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绘画是一种情绪表达方式,可将积压在内心的一些情绪释放出来。普通人平常也可通过此方式表达情绪。
心理热线:高危来电近三成,将引入AI辅助筛查
要科学应对心理健康问题,懂得及时求助很重要。记者从广州市精神卫生中心获悉,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开通至今已接听来电31.88万人次。今年1至9月底,接听来电已超过2.2万人次,其中高危来电占比近三成(27%),接听量处于全国心理援助热线前列。来电中广州本地来电只占了不到六成,还有超四成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求助来电。
值得注意的是,来电中30岁以下群体占近六成,而18岁以下青少年群体占比近两成。“这与年轻群体主动求助意识增强和对求助渠道的了解有关。例如在广州市精神卫生中心今年新开设的危机干预小程序‘明心36’,因为主要使用网络干预,求助者基本都是30岁以下群体。”张继辉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这也提示我们,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尚需要社会各界继续共同努力。”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能否助力精神心理健康?张继辉对羊城晚报记者透露,目前该中心正在推进将AI辅助引入心理热线,帮助提高筛查高危来电的效率。“高危来电的接通率,直接关系着挽救生命的效率。通过AI辅助,可从海量来电中初筛出高危来电,提高高危来电处理的优先级别。此外,未来AI辅助心理健康管理,还可发挥三方面功能: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可进行居家放松训练等轻量级干预;建立大数据库,在全国范围内助力分级诊疗制度,方便患者就近就诊;对曾来电求助的患者进行随访和管理。”据悉,该项目处于已进行数据收集和语料分析的机器学习阶段。
广州已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神心理科全覆盖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长期的心理健康困扰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引发躯体疾病。心理健康问题还可能削弱个体应对生活压力的能力,限制潜能发挥。因此,全社会共建心理健康体系十分重要。
记者从广州市卫生健康委获悉,广州持续推进医疗机构开设精神心理科。截至目前,广州市设有精神心理科的医疗机构共267家,有精神心理科床位的医疗机构33家;全市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1217名,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为6.5名;全市精神科编制病床为9282张,床位密度为每10万人49.55张。广州市基层社区全面设立“粤心安”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如何让居民在社区就近得到专业的精神卫生服务?“广州在今年实现了街镇级社区精神科门诊全覆盖。也就是说,每一个街镇社卫中心都开设了精神科门诊,每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张继辉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目前广州共有195个街镇级社区精神科门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社区精神科主治医师陈夕圆补充介绍,自2016年至今,广州为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临床一线医生进行精神科转岗医师培训,目前已培训了超过300名基层精防专业人员。此外,今年8月30日,广州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标志着全国首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立法正式在广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