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向河源移交10件当地出土的菊石化石
文/图 吴奕镇 袁文康
为加强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利用工作,10月15日上午,“河源出土菊石化石移交仪式”在河源恐龙博物馆举行。广东省地质调查院(以下称省地调院)向河源市博物馆移交河源出土的菊石10件,包含4属5种。
河源已发现菊石化石近300件
此次移交的菊石有香港菊石、侏罗叶菊石、花冠菊石、弗雷鲍德花冠菊石、亚轮状花冠菊石、白羊石等,是2022年以来省地调院在河源东源地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所取得的最新成果,采集于河源东源县双江镇及江东新区等地,为区内主要代表性菊石化石,经专家鉴定,地质年代为距今1.9亿年前的早侏罗世。
河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是广东省主要的菊石化石产地。自1997年以来,已发现近300件,共包含5属7种,直径最大的有47厘米,最小的只有指甲大小,出露点50多处,呈北西向带状分布,主要集中在双江、柏埔、古竹、义容、蓝塘等地区。
据介绍,菊石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发育最完善、最高级,非现生动物而是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它最早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初期(距今约4亿年),繁盛于中生代(距今约2.25亿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中生代海洋中,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600万年)绝迹。菊石也是地质断代最准确的实物依据。
菊石主题展览即将与游客见面
据省地调院高级工程师何翔介绍,河源菊石的发现对粤东区域地质调查及河源地区地质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此次所发现河源菊石时代和分布特征,可以推断出1.9亿年前河源的海陆分布情况、生物种类及气候等古环境特征,“这表明,在早侏罗世,河源地区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浅海,浩瀚的海洋中孕育着无数生命,最终在沧海桑田的转变中成了精美的化石。”
河源市博物馆馆长杜衍礼表示,此次移交的菊石将进一步丰富馆藏菊石种类,对深入开展河源菊石的保护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目前,该馆正在策划实施《炫出美丽——菊石主题展览》,分“序厅”“菊石溯源”“菊石分布”“菊石价值”四个单元全面展示菊石的科学、艺术价值,以“展览+科普+体验”的展陈理念,打造有深度、有趣味、有温度的主题展览,以让更多的公众了解菊石这种“古海精灵”,加深大家对化石保护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