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近百年 毛柄木樨“复活”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晓楠、邹丽珍、谢丹、宁祖林 发表时间:2024-10-17 07:00
金羊网  作者:陈晓楠、邹丽珍、谢丹、宁祖林  2024-10-17
华南植物园已对毛柄木樨进行迁地保育,未来市民游客不仅能在植物园近距离欣赏到毛柄木樨,还能走近品闻它的独特芳香。

未来有望在华南国家植物园一闻其香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晓楠 邹丽珍 通讯员 谢丹 宁祖林

“消失”近百年的毛柄木樨,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复活”了。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团队再次发现和拯救保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极危植物毛柄木樨,相关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于生物多样性领域专业期刊Biological Diversity。

桂花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被称为“花中月老”,它是木樨科木樨属植物的统称。木樨属约30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美洲,我国分布有25种3变种。其花清雅高洁,享有“香飘十里”的美誉,是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优良园林观赏树种。

由于其观赏价值高,木樨属植物经过长久的人工栽培选择和天然杂交,已形成4个品种群百余个品种。尽管桂花的栽培品种数量庞大,但木樨属植物的引种保育现状并不理想。目前,仅有十余种木樨属植物被引种栽培,大量的种类尚存在保育空缺,甚至有的物种长期在野外没有被监测到。其中,毛柄木樨就已“消失”长达91年之久。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团队告诉记者,华南植物园已对毛柄木樨进行迁地保育,未来市民游客不仅能在植物园近距离欣赏到“百年一见”的毛柄木樨,还能走近品闻它的独特芳香。

真正的毛柄木樨“消失”了

据标本和文献资料记载,岭南大学曾怀德先生于1932年在广东省大埔县铜鼓山首次采集到一种木樨属植物标本,存放在岭南大学标本馆。此后,同号标本先后辗转至国内外多家标本馆。

1982年,植物学家张宏达教授通过多方查阅文献和标本,将这一木樨属植物确定为新种,正式以“毛柄木樨”的名称发表。至此,时隔50年,毛柄木樨终于有了自己的“户口”。

然而,自1932年毛柄木樨首次被采集,近百年来,再无其踪迹报道。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团队告诉记者,团队此前在中国植物图像库查阅到有关毛柄木樨的图片记录均来自武汉植物园,其叶缘具有明显锯齿,与毛柄木樨特征并不相符。

研究人员在国内外的标本网络共享平台仅查阅到一条除模式标本以外的毛柄木樨标本记录,该标本于1975年采自湖南江华,叶先端渐尖,而非长渐尖,叶基阔楔形而非狭楔形,与模式标本相去甚远,被认为是毛柄木樨的错误鉴定。研究人员判断,历经九十余年,真正的毛柄木樨一直未被监测到。

重新寻迹验证“真身”

2022年,华南植物园高级工程师宁祖林在对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现状进行评估时发现,广东省特有的国家重点保护极危植物毛柄木樨未被广东省植物园等相关迁地保护机构收集保存,进而查阅咨询,进一步确认尚无相关采集监测记录。

为了寻找这一珍稀濒危植物,2023年2月,宁祖林带领植物园引种保育团队前往毛柄木樨模式产地进行考察,同时携带模式标本彩色打印照片,走访调查周边村民,以寻找它的踪迹。

经过系统调查和细致辨识,团队最终寻找到了与模式标本叶形极为相似的植株,并相继在去年9月份和10月份采集到具花和果实的标本。

据了解,科研团队为了确认调查发现的木樨属物种就是1932年曾怀德所采集的毛柄木樨,一方面对照模式标本进行形态特征鉴定,另一方面对模式标本采集DNA样品进行分子鉴定。

最终,在英国邱园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们从保存在邱园标本馆近百年的叶片中提取到DNA样品,成功“复活”了珍稀植物毛柄木樨。结合所采集的毛柄木樨疑似个体DNA样品,团队证明了采集的木樨属植物个体即为毛柄木樨。至此,“消失”近百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毛柄木樨“真身”得到确认。

成功“克隆”野外毛柄木樨

为摸清毛柄木樨种群数量,探究其濒危原因,科研团队对毛柄木樨种群进行持续监测和群落样方调查,对其群落特征和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

调查发现,毛柄木樨野外种群个体数仅11株,初步分析其濒危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毛柄木樨伴生物种丰富,涉及42科67属103种,群落上层分布较多壳斗科和樟科高大乔木树种,林下郁闭度高,光照不足;缺乏幼苗和小树,种群龄级结构呈单峰型,未来有衰退趋势;种群龄级结构动态指数显示,种群不稳定且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存在生殖问题,花量大但结实率低、果实早落、成熟果实脱落后被动物啃食、种子易于腐烂、林下凋落物过厚且郁闭度高影响种子自然萌发更新。

有关毛柄木樨的遗传多样性及部分濒危原因有待于进一步实验研究证实。

科研团队在野外监测过程中发现毛柄木樨开花量大,但结实率低,枝条上仅见到零星果实,也没有在林下找到幼苗。因此,对其开展抢救保护工作势在必行,当务之急是解决其繁殖技术难题,培育种苗复壮种群。幸运的是,在2023年9月监测到毛柄木樨开花,结合花和叶片形态特征初步将其鉴定为毛柄木樨之后,团队便采集了部分枝条带回华南国家植物园进行扦插繁殖实验。

在种苗繁育组人员的努力下,他们成功突破其扦插繁殖关键技术,并对种群全部个体进行扦插繁殖获得种苗,成功将毛柄木樨野外种群基因“克隆”保存在华南国家植物园。

编辑:郑健龙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