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完成升级改造 岭南画派纪念馆今日焕新迎客

来源:金羊网 作者:朱绍杰、梁善茵 发表时间:2024-10-24 07:37
金羊网  作者:朱绍杰、梁善茵  2024-10-24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广东省文联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带领下,探访焕然一新的纪念馆建筑和展厅。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梁善茵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岭南画派纪念馆日前完成升级改造,并于今日举办岭南画派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重新启用暨“从头越”系列展览开幕式。重启前夕,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广东省文联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带领下,探访焕然一新的纪念馆建筑和展厅。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焕新

“为更好地发挥岭南画派纪念馆在新时代建设文化强省中的作用,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广州美术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于2020年立项进行升级改造。”李劲堃表示,改造后的岭南画派纪念馆,既尊重历史文脉保存历史风貌、与周边环境及大型公共设施相协调,又能满足现代公共文化空间运营,在展示空间、展陈功能、观看体验、艺术品保护等方面获得大幅度提升。

岭南画派纪念馆位于广州美术学院内,1987年12月3日奠基,1991年6月8日建成开馆,承载着纪念20世纪高擎“国画改革”大旗、发出“艺术革命”先声的岭南画派这段重要的历史记忆。30多年来,岭南画派纪念馆持续搜集诸多海内外岭南名家的作品、手稿、文献,保存和建立了丰富的“艺术档案”,致力于广东近现代美术与美术史的系统性研究,逐步发展成集美术研究、公共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于一体的区域重要文化机构。

纪念馆由杨尚昆同志题写馆名,岭南建筑名家莫伯治和何镜堂设计。据介绍,在设计纪念馆时,他们将岭南画派在艺术上反对临摹仿古,注重写生并吸收外来画法的特点,结合欧洲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语言来表达,同时融入了传统岭南建筑常用的手法,形成一次构思独特的建筑创作。该建筑曾荣获“鲁班奖”,于2019年被列入“广州市历史建筑”,于2023年被列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岭南画派纪念馆建筑整体以白色为基调,由居中的主馆及位于东侧的副楼两部分组成,各抱地势,沿方塘而筑,构成方塘水院。主馆一侧临水而筑,有“临溪越地”的意境,另一侧倚楼而建,高低相望,抒发两者之间的顾盼之情。主馆外部轮廓是由流畅的曲线、壳体及壁面构图组成的有机整体。

“一大批使用年份较长的美术馆,虽然有丰富的藏品与厚重的历史,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从业人员共同努力,开拓办馆的创新思路,打破原来的运营局限,方能获得长足发展。”李劲堃表示,如何将具有历史沿革、历史积淀、历史影响力的中小型美术馆,实现专业、专项的升级改造,实现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对岭南画派纪念馆的变革提出的要求,更是当下展陈业态改革的一种尝试。

从研究文本中生发立体展览

岭南画派纪念馆的创设,与广东在改革开放上的先试先行、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同气连枝关系密切。在崭新的展厅中,记者留意到馆方特别展出了“岭南四老”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的一批合作作品。李劲堃告诉记者,这些作品成为岭南画派纪念馆的首批馆藏,奠定了该馆的收藏基石,也见证一系列岭南文化界的盛事。

20世纪80年代,在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秘书长、羊城晚报创始人杨奇先生建议下,分居粤港的“岭南四老”计划合作一批新作。受客观条件限制,4人无法长时间一室作画,商定画作题材、布局、分工以及在穗港两地的运送互换,成为棘手问题。杨奇自荐担任“鸿雁”,将一幅幅半成品辗转交换于4位大师之间。他们巧思妙构、心感神应,3年时间里合作创作了100多幅既保留个人风格又浑然一体的作品。

本次系列展览的丰富展品远不止于此。展览以“从头越”为主题,共展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黎雄才、关山月等珍贵原作108件。李劲堃介绍,系列展览从研究文本生发,从时间广度上展示纪念馆发展历程,从个案深度上以黎雄才、关山月为例,立体化呈现馆方对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新国画”写生的研究。

“溯本求源——以岭南画派纪念馆历史文献为线索的文本考察”部分通过逾万字的文本、逾千件文献和图片追溯岭南画派的发展历程和岭南画派纪念馆建馆的历史脉络,以此向推动20世纪中国画发展作出不懈努力的前辈们致敬;“20世纪30-50年代‘新国画’写生研究——以黎雄才、关山月为例”则通过考察两位艺术家在20世纪40年代西北写生的经历,研究岭南画派“行万里路”的写生实践与中国画变革实践。

“展览中我们将研究文本作为重点,把文本中所引用的文献、书目、原作、手稿、图片、视频等佐证资料进行展陈,把文本研究形成过程中发现和使用的大量素材,以展览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李劲堃表示,馆方期待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展示岭南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更将把展览作为开放性讨论的课堂空间,邀请来自各方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与商榷,形成新问题、新线索。

李劲堃期待,通过本次升级改造和主题展览,为业界和公众探索和展示“老馆新用”“小馆精用”的新尝试、新可能。

编辑:郑健龙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