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 覃桂芳
图/通讯员提供
“下班晚回家,想找个电动车充电位都有点难”“这一段路比较黑,夜间出行有点害怕”“要是附近有健身场地就方便了”……
2024年,荔湾区海龙街道立项实施民生微实事共73项,目前已完成50项。这些实事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切实提升了社区人居环境品质。
打通电动自行车充电“最后一公里”
随着越来越多居民选择电动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充电问题也随之而来,电动自行车充电、停放设施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解决居民充电难题,大和社区结合民生微实事项目,发挥物业小区功能型党委作用,联合保利、隽龙湾物业公司,广泛征询居民群众意见。实地勘察选址,筹集资金,在大和社区保利公园九里和隽龙湾两个小区建成8个充电停车棚,增加充电口336个,居民只需扫一扫充电桩上的二维码便可立即充电,操作简单,方便安全。
同时,大和社区坚持便民安全两手抓,充电棚还配备了悬挂式水基灭火器、消防喷淋装置设备,设有安全用电提示宣传语。
打造便民“10分钟健身圈”
今年以来,海龙街道聚焦民生实事,针对居民群众反映“家门口”健身难、健身设施不足等问题,推动新建改造10条健身路径、新配75件器材,为辖内9个社区新增乒乓球球桌等6处文体康娱设施、4个口袋公园,翻新村社篮球场和羽毛球场,建成2900米河涌碧道,形成覆盖广泛、布局均衡的“10分钟健身圈”,有效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在增加健身路径、文体设施等同时,需要倡导全新的健身理念。今年以来,为推进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系列赛,海龙街道积极响应,组织广大居民群众开展系列赛事,例如海龙街道首届“海阔天空龙战群雄”篮球赛、大和社区第三届“大和杯”乒乓球团体赛、江北社区第八届“紫林杯”羽毛球赛等,吸引1000余名居民群众热情参与。
点亮居民“平安灯”
菊树地铁站、联社内街小巷等场所都是人流密集之地,尤其是在夜市期间,这些地方往往热闹非凡。随着越来越多居民在夜间“打卡”菊树夜市,居民对菊树地铁站等路段亮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为回应“民声”,海龙街道“大工委”联合增滘联社“大党委”,盘活辖内多方力量,共同出资实施“亮化工程”,在人流量大和群众集聚地等加装或升级路灯照明。在通往菊树地铁站路段、三社鱼塘以及增滘联社的内街小巷等其他照明不足路段共加设路灯200余盏,满足居民夜间出行的照明需求。
在亮化的基础上,结合前期走访调研情况,紧密联合街道派出所力量,在凤池、龙溪两个城中村社区沿街商铺、出租屋、村内街巷等人员密集场所确定联网点,加装193个视频监控设备;在辖内龙溪大道转龙溪物流园、增南路转龙溪大道路口、海北一街转龙溪大道路口等增设10个“右转必停区”点位,进一步规范车辆的行驶行为,为居民出行提供更加安全的保障。
让特殊群体“住有宜居”
在前期“访千家进万户听民意解民忧”行动中,依托网格力量,整体摸排到街道辖内180户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残疾老人、孤寡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困境儿童、其他行动不便群体家庭以及耐火等级低的老旧居民住宅,发现存在安全消防设施配置不全、消防设备老化等问题。
海龙街道深入实施“平安宜居”消防物联网设施建设项目,为180户特殊群众中有意愿且符合建设条件的家庭,安装安全用电监测器82套、烟感火灾探测报警器91套、可燃气体探测器86套,并入户派送180套消防器材(包括180瓶灭火器及360个防烟面罩),保障了辖内特殊人群的生活安全防线,在技防层面加强安全预警。
此外,为更好守护“一老一小”的居家安全,海龙街道联合社区积极为辖内52户困难长者和儿童家庭进行适老化和适童化改造,免费增设扶手、移动梯级、地面防滑、防磕碰等设施,帮助9户困难家庭升级改造老旧或不合格燃气设备,切实增强困难家庭居家生活设施安全性、便利性,提升居家生活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