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瑰宝,他以长卷形式描绘了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举办的夜宴时盛况。
这幅作品共分赏乐、观舞、小憩、清欢、宴归五段场景,每一部分的画面都是以屏风做分割。主角韩熙载的初次亮相是在“赏乐”一节,画面中,韩熙载和一位红衣官人同时盘腿坐在塌间,韩熙载露出的一只手微微下垂。他们面前的条几上,摆放着果盘、酒盏以及两只由执壶与温碗搭配组成的酒具“温壶”。
当我们在芜湖市繁昌区博物馆见到馆藏的注子和温碗时,心中一惊,这与千年前韩熙载条几上的那只温酒壶不是非常接近吗?
据繁昌博物馆馆员介绍,五代至宋代饮酒之风盛行,这也推动了酒具的生产与优化,而繁昌窑作为当时制瓷水平较高的窑场,在此期间产出大批酒具。馆藏的这件繁昌窑青白瓷温壶是北宋时期繁昌窑酒具的经典之作,注子为圆筒形盖,温碗为十瓣葵口,通体施青白釉,釉面温润如玉。“但我们繁昌窑初烧于五代,韩熙载的那两只温酒壶说不定就是我们龙窑烧制的呢!”她大胆推测道。
繁昌博物馆虽然只是芜湖市下辖的区级博物馆,却有着不少好宝贝。馆藏的繁昌窑瓷器中,还有两件,甚为精美。
一件是宋代的荷花托盏,像一朵盛开的莲花,翻过来又像是一个莲蓬,是繁昌窑的代表之作。而另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凤首壶,造型非常优美,据介绍是模仿唐代金银器的器形来制作的,颇有几分波斯风情。
隐藏在深山厚土之下的繁昌窑,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精彩故事呢?
繁昌窑遗址位于今天芜湖市繁昌区繁阳镇西南部,分属繁阳镇铁门村、阳冲村和峨山镇凤形村,为一处五代至北宋时期专烧青白瓷的大型古窑址群。其主体为柯家冲窑,还包括骆冲窑、姚冲窑、半边街窑等,调查判断龙窑30多座。
龙窑是古代南方最流行的一种窑炉形式,依山势而建,形状似龙,由此得名。具有温度较高、产量大的特点。繁昌窑遗址展示馆沿山而建,通体赭红,初秋的柯家冲还是满目苍翠,展示馆掩映在半山腰的竹林之后,真的如一条火龙,潜藏在长江之滨。
芜湖市繁昌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繁昌区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汪发志介绍说:繁昌窑创烧于五代,兴盛于北宋早、中期,北宋中期之后逐渐衰落。窑业作为手工业,一般都是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成熟不断精进的过程;繁昌窑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一出现便处于技术的高峰,轰轰烈烈烧了100多年又戛然而止。
经科学检测,繁昌窑最早使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工艺,打破了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划分局面,是目前已知最早专烧青白瓷的古窑址之一。
繁昌窑为什么突然兴盛,又突然衰落?什么是二元配方,什么又是青白瓷?千年前的繁昌窑里,还有着多少我们不知道的历史故事?
中国陶瓷史源远流长。最早出现的是青瓷,大概到南北朝时才出现白瓷,隋唐时白瓷烧造技术日臻成熟。白瓷的出现,为在瓷器上作画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奠定了彩瓷的发展基础。
唐代邢窑生产的细白瓷与当时驰名天下的越窑青瓷并立天下,被后人称为“南青北白”。白瓷不仅受到社会各阶层欢迎,进奉朝廷,还行销海内外,是最早的外贸瓷。
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北方战乱频繁,大批北方制瓷工匠避居江南,逐渐地,南方开始吸收北方的技术,开始生产青白瓷。
学界还有一种说法,北方瓷器工匠刚开始可能也是烧白瓷,但由于南方瓷土含铁量比较高,烧制白瓷时容易发青,无意中创作出了青白瓷。这种瓷器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泛白,青白淡雅,色泽如玉,所以又有“饶玉”的美称。
是战乱,才迫使成熟的北方瓷器手工业迁居到长江之畔的繁昌,有了一诞生便成熟的繁昌窑;又因芜湖地区富含铁矿,无意中创烧出青白瓷;在经历数十年繁荣之后,景德镇窑青白瓷崛起,但同时期繁昌高质量的瓷土资源却在逐渐枯竭,以至于最终消失于历史之中,埋藏在深山厚土之下。
汪发志馆长说,晚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期,瓷器从原先注重实用性逐渐转变为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因此更为精良的瓷器产品才会大量涌现。繁昌窑的高档青白釉瓷器运销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酒具、茶具、香具等。
“有专门研究外贸瓷的专家说,在印坦沉船和井里汶沉船里发掘了非常多的繁昌窑瓷器,当时在东南亚地区应该是很受欢迎的。”
1954年,繁昌窑遗址首次被发现;1995年,全国古陶瓷学术年会在繁昌召开,正式命名“繁昌窑”;2001年,繁昌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资质公园立项。
“传承与活化繁昌窑的千年瓷文化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利用近三年时间把国家考古公园建设好,希望为芜湖,为繁昌打造一张享誉全国的文化名片。”汪发志如是说。
来源:安徽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