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步道、候鸟栖息“中转站”……广州印发自然保护地规划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焕坤 发表时间:2024-11-11 19:03
金羊网  作者:李焕坤  2024-11-11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图/广州市人民政府官网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是广州山水生态城市的形象写照。截至2022年底,广州市已建成自然保护地89处。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动广州高质量建设自然保护地,近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自然保护地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将构建形成“北屏、中环、南片”的自然保护地空间结构,到2025年,建成示范性自然保护地13处。

构建“北屏、中环、南片”空间结构

广州市自然保护地的主要保护对象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自然遗迹、野生动植物和自然景观等。根据《规划》,广州将构建形成“北屏、中环、南片”的自然保护地空间结构。其中,北部山林生态维育屏以森林生态系统保育、水源涵养功能维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发展方向,开展森林植被保护恢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生境保护恢复、生态廊道连通等重点工程建设,重点保护40处自然保护地。

中部都市郊野游憩环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多元生态产品供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主要任务,实施湿地保护修复、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提升等重点工程,重点保护29处自然公园。

南部滨海特色生态片为推进落实“南沙方案”提供生态支撑,重点保护广州南沙湿地地方级湿地公园、广州南沙黄山鲁地方级森林公园、广州南沙大山乸地方级森林公园、广州南沙大虎山地方级地质公园、广州南沙十八罗汉山地方级森林公园和广州南沙南大山地方级森林公园等6处自然公园,形成以滨海型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多元自然保护地为特色的生态片区。

《规划》提出,通过加强科研监测体系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手段促进自然保护地保护与修复。

规划建设704公里森林步道

《规划》还提到近期重点建设工程。在自然保护地监测体系建设方面,开展和加强广州市北部2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湿地公园和5处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监测体系建设,重点监测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桃花水母、唐鱼等物种;开展和加强中部广东白云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监测体系建设,重点监测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和人类活动等;开展和加强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监测体系建设,重点监测湿地生态系统、鸟类活动等,构建广州市“北—中—南”自然保护地监测体系网络。

在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修复方面,至2025年底,自然保护地内完成至少4.5万亩的针叶林改造、0.18万亩的低效林改造、0.78万亩的中幼林抚育、0.28万亩的大径级森林培育及0.32万亩的多彩森林建设。重点对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广州番禺海鸥岛红树林地方级湿地公园、广州南沙湿地地方级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进行保护提升,构建候鸟迁飞的栖息“中转站”。对广州南沙湿地地方级湿地公园、广州番禺海鸥岛红树林地方级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开展红树林湿地修复。“十四五”期间修复现有红树林160公顷,营造红树林43公顷。

此外,《规划》提出至2025年底,建成13处示范性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广东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广东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广州增城白水山地方级森林公园、广州增城白江湖地方级森林公园、广东白云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帽峰山地方级森林公园、越秀公园以及从化区、增城区、花都区、黄埔区、白云区、天河区、番禺区、南沙区森林步道共704公里。


编辑:严哲川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