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俊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磊
11月10日晚,深圳宝安书城迎来“花地文学榜”文学大讲堂,海外著名华文作家、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小说得主张翎亲临现场,带来《真实与虚构之间:文学中的女性与历史记忆》主题讲座。
本次活动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主办,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
围绕“真实”“虚构”“女性”“历史记忆”等关键词,张翎以代表作《劳燕》和《归海》为例,娓娓道来她对小说真实性和女性人物角色的理解。
文学创作要“构而不虚”
张翎是浙江温州人,赴加拿大留学定居后开始文学创作,其代表作有《劳燕》《余震》《金山》《归海》等。其中,《归海》获2024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小说”,根据其小说《余震》改编的灾难片《唐山大地震》,获得包括亚太电影展最佳影片和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在内的多个奖项。
“我很多的小说都是写创伤、灾难、幸存者这样的故事,它们都牵涉到某一些历史事件,既然是历史事件,它一定是真实的,我要把这些事件变成小说,小说是虚构的,我会怎么样做呢?历史背景它就一定会在虚构的篇幅占一席之地,我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做背景资料的调研,还有做田野调查等等。”
张翎在分享中表示,除了资料收集和田野调查,还要有文学的想象力,也是虚构的能力,尤其是好的长篇小说就得看这个作家有没有能力掌握住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关系。
她以两部长篇小说《劳燕》和《归海》作为例子,分享了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怎样把调研、田野调查得来的资料变成虚构小说的一些过程。
张翎说,怎么样处理融合虚构跟非虚构这两个部分,做到既注重历史又不被真实的史料所限制住,所以就成了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实是虚构的基础,虚构就是“构而不虚”。
张翎提到,这些年她一直想写“战争题材”的作品,但是她并不是想正面写“战争”,“就像当年写《余震》就拍成唐山大地震一样,我并不是真想写‘地震’,我想写的‘战争和地震’都是背景,我想做的是揭示灾难中间人性的裂变,就是人被灾难推到墙角的时候,你的人性里面会迸发出什么东西。”
滋养万物的泥水最具生命力
此次获得“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小说的《归海》,是张翎“战争的孩子”三部曲的第二部。
这本书讲的是移居在加拿大的一对中国母女,母亲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女儿在收拾母亲遗物的时候找到了几件很奇怪的东西,对母亲的身世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她带着这样的好奇从加拿大回到故土“温州”。
她一路寻找,终于发现了一个跟战争有关的巨大秘密,母亲就是带着这样的幽暗的秘密行走了一生。母亲死后,她才知道战争是这样的可怕。这个旅途是一趟发现母亲秘密的旅途,也是一趟自我发现的旅途。
“我关注战争遗留给人类,尤其是女性长久的创伤。”张翎分享,之所以对“战争创伤”或者“灾难创伤”的题材感兴趣,与作者的工作经历密不可分。
原来,张翎在海外医院以听力康复师的身份工作了17年。这期间,她所接触到的很大一部分病人都是经历过战争的退伍军人和从世界各地来的战争难民,他们身上的长久创伤记忆让她思考这些话题,同时也将那些感动放到了书中。
“我把我的女性人物比喻成水,是滋养万物的泥水,它们可能很脏,但是它们流过各种各样恶劣的地形,它们活下来,它们滋养他人,他们保守自己,它们才是我心中具有最强悍生命力的人。”张翎说。
【2024花地文学榜】
2013年羊城晚报正式创设花地文学榜,一年一度对中国当代文坛创作进行梳理和总结,也为广大读者提供最具含金量的年度专业书单。
新的十年,我们再启新征程。11月6日-11日,2024花地文学榜系列活动在广州、深圳举办。文学与时代同行,让我们从花地出发,在湾区相遇,与世界汇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