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引航员郑明军:三十四载风雨同行,用坚守诠释港航情怀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詹淑真 发表时间:2024-11-14 10:44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詹淑真  2024-11-14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34年来,这七八十海里的出海航道,我走了6000多趟,共引航6000多艘次,其中引航特殊困难船舶600多艘次,引航航程30多万海里,引领船舶总吨位8000多万吨。”广州市港务局高级引航员郑明军动情地说道。

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是他日日如一、年年无悔的坚守。作为一名引航员,郑明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广州港引航人的责任与担当。他连续十几年获评“先进生产工作者”和“安全生产标兵”,去年更是荣获了第四届“全国十佳引航员”的光荣称号。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广州港作为中国的南大门,承载着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海上运输重任。

在郑明军看来,引航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使命、一份责任。自1990年从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毕业后,他便加入了广州市港务局直属单位——广州港引航站,34年来见证了港口的蜕变与飞速发展,亲历了引航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谈及引航的故事,他提到了父亲——广州市港务局的一名老引航员,曾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全国十佳引航员”的称号。成长在引航员家庭里,他耳濡目染父亲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时至今日仍常想起其谆谆教导,“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年少时,郑明军还不太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直到引航经验的不断积累,他才渐渐明白,这是父辈对引航的热爱与奉献,是一种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工作热情,更是引航人始终秉持的工作信条。

他以父辈为榜样,全身心投入引航工作中,秉承“实干就是行动,一实抵百虚”的理念,厚植“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的情怀,认真完成每一次引航任务。

港航道狭窄,码头靠泊能力有限,部分大型矿砂船舶不能直接靠泊码头,需要在伶仃洋上的锚地进行“过驳”减载后才能乘潮进出各码头。每次引航前,郑明军会详细研究船舶参数、进港时的天气与水流情况,制定细致的引航方案,特别是对超大型船舶的操控特性作深入分析,把握转向和靠泊的关键细节。

他曾引领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地中海米亚”首航广州港,为20万吨大型集装箱船靠离泊广州港提供经验。2016年11月,他再次引领船长295米、载重20万吨的大型矿砂船“新上海”靠泊新沙二码头,刷新新沙港停靠的大型散装船载重吨位纪录。

郑明军始终把“终身学习”视为信条。他说:“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们必须保持学习心态,勇攀技术高峰。”引航是一项高技术、高风险的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冷静果断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正因如此,他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总能迅速做出判断,确保船舶和船员的安全。

“我不会想到难,只想一生干好引航工作”

“我见证着,也参与着广州港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征程,遇到过很多突发的状况和新挑战,你问我,难吗?做了这么多年的引航,我相信没有比人还高的浪。面对急难险重的引航任务,我必须迎难向上。面对制服上四条杠时,我不会想到难,只想一生干好引航工作。”郑明军说道。

他的话语源于多年来的实际行动。2019年2月,受中石化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委托,“勘探2号”石油钻井平台拟从桂山引航锚地安全拖带至龙穴岛澄西船厂。郑明军主动请缨直面这一重要挑战。他深知这次引航任务的复杂性,在船舶构造和数据面前反复分析研究,并对本次拖航操作流程及拖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拖缆断裂、船舶失控、恶劣天气、人员落水等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制定出一套周密的拖航方案。最终经过8个小时的连续作业,按照预先制定的引航方案,他安全引领“勘探2号”工程船从桂山拖带进口。

引航站的对岸,也是黄埔军校的方向。郑明军打心里觉得,“隔江相望的你我,也有着同样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前辈们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黄埔精神’。作为接班人,我责无旁贷,要把这种精神代代传承下去。”他表示,老一辈引航员无怨无悔地坚守岗位,用青春书写忠诚。新一代引航员也要肩负使命,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推动港航高质量发展贡献引航智慧和引航力量。

文|记者 詹淑真

编辑:李各力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