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非遗根脉,探索非遗发展“荔湾样本”|聚“荔”新发展⑦

来源:金羊网 作者:马思泳、陈秋明 发表时间:2024-11-15 19:14
金羊网  作者:马思泳、陈秋明  2024-11-15
荔湾从非遗保护制度、人才队伍培育、平台跨界搭建等方面开展探索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秋明(署名除外)

粤剧、“三雕一彩一绣”、西关礼饼、西关水菱角、西关正骨、西村窖……在广州荔湾的街巷里,不少非遗项目隐藏于青砖绿瓦中。荔湾非遗宝库里,项目数量多,涉及范围广,每年有新项目入选,非遗项目名录不断壮大。

今年,荔湾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工作亮眼。10月,荔湾区公布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26项,截至目前,荔湾区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已达86项;10月下旬,荔湾区非遗保护中心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广东唯一入选的区县级单位。

非遗是城市的文化瑰宝,如何浇灌非遗之花,让非遗传承发展的根脉得以延续,让非遗创新发展之路更开阔?荔湾从非遗保护制度、人才队伍培育、平台跨界搭建等方面开展探索,打造非遗发展的“荔湾样本”。

政策指导增强保护力度

根深才能叶茂,荔湾区深耕非遗土壤,不断夯实基础。荔湾成功创建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编制《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0)》,打开区域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格局。

荔湾区紧抓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挖掘申报,形成了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完善非遗档案,建立数字平台。现有非遗项目86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7名,各级各类非遗传承平台46个,各项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

荔湾非遗项目涉及领域广,吃、穿、养生、装饰、婚礼等多个方面都有涉及。天冷了可以体验“广式打边炉”,天热了可以品尝“广式雪糕”。

顺记冰室的“广式雪糕制作技艺”在今年成功入选荔湾区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能加入荔湾非遗队伍,是我们的荣幸。”顺记冰室负责人李泽斌认为,荔湾非遗发展土壤厚实,顺记冰室是广州四大冰室唯一仍在营业的冰室,作为老字号,希望把采用新鲜水果为原料、手工制作的广式雪糕从荔湾带向更远的地方。

行稳致远,进而有为。非遗传承有序,传播有力,政策支持必不可少。荔湾制定《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明确了传承人申报程序、义务和权利,以及考核评估制度,保障了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将非遗人才管理引入科学化轨道。

印发实施《荔湾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成为国内各县(区)级单位中,传承人范围最广、扶持力度最大、涵盖内容最丰富的扶持办法。通过设立非遗专项扶持资金,给予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资金支持。

利用省市非遗补助资金政策,近三年成功争取省市非遗补助经费累计百万余元(含生态区、工作站、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传承基地等)。

此外,荔湾区率先成立广州市首个独立的区非遗保护中心,加挂区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中心牌子,积极整合编制资源,形成非遗管理专业干部队伍。2024年,荔湾区非遗保护中心获得“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成为广东省获此荣誉的唯一区县级单位。

“多年前有申报老字号的经验,但在申报非遗时发现,材料的撰写方式存在天差地别,幸好得到荔湾区非遗保护中心的导师指导,我们摸索到申报材料的撰写方法,解决了一件烦心事。”李泽斌表示,在申报非遗时,需要将广式雪糕制作技艺的独特之处、手艺传承过程等方面详实记录,“在撰写这些实打实的申报内容期间,得到荔湾区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指导。”

培育人才激发传承活力

2023年,荔湾区共有13名传承人入选第八批市级非遗传承人,数量稳列全市第一。新增区级传承人24名,各级传承人总数达到97名。2024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对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进行公示,荔湾区2位传承人成功入选(玉雕传承人尹志强、广彩传承人翟惠玲),为广州市各区之首。

过去,非遗师傅在工厂传授制作技艺;现在,非遗匠人走出荔湾,向海内外传播荔湾非遗。

荔湾区支持传承人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深圳文博会、香港文博会、荣宝斋(深圳)春拍等展会及拍卖活动,借助各展会的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推荐广彩、广绣项目参与省“百千万工程”文创作品展,助力乡村振兴。推荐传承人参与省市非遗传承人研培“种子计划”。

荔湾区先后成立了4个非遗行业协会组织(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荔湾区广州玉雕协会、荔湾区青年非遗传承人协会和荔湾区龙狮协会),总吸纳非遗企业近200家。协会的成立突破了非遗项目各自为政的行业现状,为荔湾非遗跨领域合作和谋求深层次的融合发展汇聚了人才力量。

“荔湾区青年非遗传承人协会是广东省第一个以青年非遗传承人为主体的非遗协会。协会每月实行月度轮值会长制,提升青年非遗传承人的综合能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荔湾区青年非遗传承人协会会长王新元表示,协会定期组织拜访、交流活动,让青年非遗传承人集思广益,探索跨界合作的机会。

在品牌化建设方面,荔湾区青年非遗传承人协会积极搭建平台,推进非遗进景区、进博物馆、进校园、进商场、进社区的“五进”工程,王新元介绍,目前正在某个景区筹备上千平方米的非遗平台,该平台集展销、研学、沙龙等功能,将为非遗发展搭建多元化、多功能的发展共建平台。

文化出圈,非遗作品出海。王新元积极探索建立海外平台,并注册商标,“海外平台将逐步吸纳广府非遗、岭南非遗、中华非遗的作品,让优质的非遗作品在海外平台名扬出海。”

此外,荔湾的非遗传承人勇担传承职责,走出工作室,面向社会。2023年共有13所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内容涵盖“三雕一彩一绣一窑”、剪纸、泥塑、中医药等。此外,借助粤剧艺术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齐白石艺术中心的力量,通过馆校合作,开展研学体验、教师培训、非遗作品评选、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推动非遗普及。

“一南一北”筑巢搭平台

荔湾非遗形成了“一南一北”片区协同发展的格局,以非遗展示窗口、非遗生产性集聚区筑牢非遗发展空间,让非遗传承人有空间可用,让市民有去处可观赏非遗。

在永庆坊,广州首个非遗街区坐落于此,10多个非遗大师工作室汇聚一堂,成为广州集中展示非遗的窗口。

永庆坊非遗街区以文创产品研发销售和体验研学为抓手,依托永庆坊游客群体,在展示、宣传、品控、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广辉彩瓷等店铺入驻微博、抖音、小红书平台,发起非遗印章收集活动,假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打卡。

位于珠江钢琴创梦园的荔湾非遗集聚区是广州首个生产性非遗集聚区。引入大师工作室共27家,打造集生产、展示、销售、研发、体验、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集聚发展平台。以“前店后厂”的格局串联非遗的产业化发展链条,降低生产成本,以品牌提升经济附加值。

其中,广绣传承人王新元在荔湾非遗集聚区的工作室首开直播间,聘请专业团队上线带货,新款荔枝包、木棉胸针一经推出成为爆款。

此外,荔湾区通过多方合作,打通行业壁垒。打造西关非遗课堂,开展非遗传承人研培与职业技能教育,提供网络营销、视频制作等互联网技术课程,提升传承人网络运用水平,助力就业创业。设立非遗创新工坊,支持区内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企业新增就业岗位和设置灵活就业岗位,推动非遗工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与发展。链接政企校三方资源,积极与高校、企业合作,化资源为产能,带动传承人能力提升,助力非遗向产业方向发展。


编辑:严哲川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