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
图/通讯员提供
城市改造更新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更是呼应群众关切的重要举措。如何将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让老旧街区由内而外焕发新活力?广州市荔湾区昌华街道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老旧街区改造紧密结合。
组建“强核心”,汇聚改造合力
逢庆社区位于荔湾区昌华街道,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浓郁的西关特色。但老社区普遍存在着房屋老化损坏、墙体剥落、管线裸露凌乱等常见问题,群众对生活环境的改善需求有着强烈呼声。
基于此,昌华街道以“小修小补”为切入点,迅速回应群众呼声,成立逢庆社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项目领导小组,对逢庆大街实行微改造,由专人负责、专班推进。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争取各项工作走在前、做在前,同时吸纳富有征拆经验的同志进入专班,逐人压实工作责任,形成微改造强大核心。
此外,构建多元主体的联动协作机制,积极发挥党委、政府、人大代表、社区居民等各类主体的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之下的各利益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作为人大昌华街道工委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逢庆社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项目紧密围绕居民需求,以“党委引领+人大推动+群众参与+专业指导”的模式,畅通居民民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全过程引导群众广泛持续深入参与,让民意、民声融入老旧街区改造之路。
搭建“直通车”,听取群众呼声
为了让民情民意更好地融入城市改造更新的全过程,让改造更贴近民心,昌华街道为群众搭建了“民意直通车”。
成立了由街道干部、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以及居委工作人员等在内的民意调查小组,结合街道开展的“访千家进万户”工作,深入改造街区,逐门逐户开展走访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发放微改造意愿征集表、张贴改造内容清单,充分了解街区房屋性质、户籍和居住人口性质,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
同时广泛发动居民参与方案设计,充分发挥居民“主人翁”作用,落实“一访一议一公示”机制,即访群众意见、议改造内容、公示改造方案,充分吸纳群众意见。
设计方案既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又因地制宜挖掘昌华特色,融入岭南、西关文化元素,最终确定了“一栋一策”的改造方案,对小巷路面、墙面、门窗、第五立面等依据保存情况进行修补、更换、整治等不同的改造项目,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改什么”。
当好“协调员”,协商共议难题
城市改造更新需要平衡历史风貌保护与业态调整提升,需要回应居民、商铺经营者、游客等多元主体的各种期盼。逢庆大街里面既有业主、租户,也有商铺经营者,不同身份决定了不同视角,也决定了其对微改造的诉求存在差异。
针对个别意愿不明确或者持反对意见的居民,人大代表、居委、民情联络员、网格员等工作人员不仅多次登门做思想工作,也充分借助人大代表联络站、共同缔造委员会、社区议事会等自治载体,邀请居民、设计方、施工方等开展恳谈会、协商会,通过面对面交谈的形式直接回应居民的争论、质疑,及时化解居民抵触情绪。
通过多方合力推进,逢庆社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项目历经四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42栋,共50户、10间商铺的改造协议签署工作。
用好“放大镜”,及时紧盯落实
“工程现在进行到哪一步了,预计什么时候可以完工?”“近期有没有收到群众关于工程的投诉,解决了吗?”人大工委通过实地视察、走访、座谈以及听取汇报等多种形式对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督,推动微改造工程早完工、早见效。同时,发动群众力量形成全方位监督,通过张贴施工公告、致居民的一封信、居民微信群等渠道,告知群众监督反馈的方式,及时掌握情况、协商处理、化解纠纷。
“工人的围蔽工作是怎么做的?我今天走过差点被小石头砸中”“工人拆外墙的时候动静能不能小一点,家里的老人小孩都不能好好休息”……诸如此类的投诉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并不少见。昌华街道紧盯工程进度,做好先期预防,通过网格巡查、民意码上说、12345热线、最小应急单元等信息互通机制,扎实开展矛盾纠纷风险研判,及时消除群众对微改造工程的负面情绪,推动工程如期进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大昌华街道工委充分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让各种意见、建议、愿望、诉求得以充分合理表达,让“家门口的声音”听得到、用得上,使民主的获得感看得见、能体验,不断推动老城市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