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的幸福为幸福——广东财经大学举办《浅谈党媒记者的职业幸福感》讲座

来源:广财大人文微信公众号 作者:童雯霞 发表时间:2024-11-19 00:00
广财大人文微信公众号  作者:童雯霞  2024-11-19

文/童雯霞

图/林幸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媒体行业的发展,记者这个职业的幸福感成为了业内外广泛关注的话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记者作为信息的搜集者和传播者,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如何葆有职业幸福感,让记者感受到职业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持续输入内驱动力?2024年11月14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原党委委员、副社长李时平在为24级新传、出版专业硕士生开设的《浅谈党媒记者的职业幸福感》的讲座中给出了答案:以人民的幸福为幸福。

从过去的“无冕之王”自嘲为当今的“新闻民工”,媒体人的职业满意度明显降低。互联网冲击下,传统媒体如报业、广播电视等行业式微,专业媒体人心态出现波动,进一步削弱了从业者对这份职业的认同感与成就感。新时代的新闻学子如何如何理性地看待这份变化?如何对未来的职业做出选择?李时平教授认为,新时代的党媒记者应以人民的幸福为幸福,他以自己从业经历切入,从认识、实践、思考三个维度为同学们进行了分析。

端正认识

李时平教授指出,第一要端正认识。党媒记者要认识到为人民幸福鼓与呼是党媒工作者崇高的使命和责任,以人民的幸福和幸福感为自身的幸福和幸福感,认识和践行这一使命和责任,必将提升其职业的幸福感。

勇于实践

第二是勇于实践。李时平在38年的新闻实践中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及以人民幸福为幸福这一目标,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以提升人民幸福感为己任,为民生疾苦和人民幸福鼓与呼。1989年秋冬,李时平一行深入清远市属的“三连一阳”地区调研,他得悉连南县正在修建板洞水库,以解决四万瑶胞的食水问题,这项工程还兼有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但因资金短缺、工程受阻。他亲眼目睹瑶胞要翻山越岭到数里之遥的山外担水,一遇到天旱更难找水,看到一个个瑶胞吃力挑水在山路上步履艰难的模样,他调研结束返回后写成《连南板洞水库工程资金短缺问题亟需解决》的调查报告。不久后,调查报告得到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的批示:由省负责解决资金缺口1050万元。资金到位后加快了板洞水库的修建速度,瑶胞食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得到解决。

时隔30多年的今年年初,李时平重访清远连南县,饮水思源的瑶族人民谈到这件事时,犹对他当年的此举满怀感恩之心。李时平感慨道:“党媒记者,只要牢牢确立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目标,以人民的幸福为幸福,以报道人民群众的幸福为幸福,以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为自己的幸福感,就能在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辛勤付出中成就自己的幸福感、成就感。”

思考不辍

第三是思考不辍。李时平说,记者是一个终生需要学习的职业。党媒工作者要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积极思考、不断学习,从工作业绩中获得职业幸福感,继而热爱党的新闻传媒事业。“人一之,我十之”——这是李时平38年来的工作态度;“不到现场不写稿,不动笔墨不署名”——这是李时平38年来的职业原则;“出新出彩不出错、有品有格又有神”——这是李时平38年来的职业目标。他以“脚踩式”进行新闻采访的职业坚守,到新闻发生的第一线去,到工厂农村去,到大山深处去,到老百姓家中去,采写了大量鲜活的、有温度的新闻,被报社领导称之为用脚“踩”出来的新闻。是什么让这位新闻人38年如一日地葆有这份工作态度与工作热忱?李时平以多年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以人民的幸福为幸福。”

记者的职业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信息环境。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只有胸怀天下、志存高远,不忘初心使命,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才能拥有高尚的、充实的人生”。李时平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地诠释了总书记的讲话精髓。讲座逻辑缜密,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性,获得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同学们更加坚定了对新闻事业的探索与追求。

讲座后,李时平回答了同学们的现场提问,并向学院师生赠送了自己策划出版的书籍——《幸福是什么》,他在此书撰写了题为“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序言,他认为参与记录这伟大时代奋斗者的故事深感荣幸,这也凝聚他对这一专题多年研究与思考,也是对党媒记者职业幸福感的深刻诠释。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副院长张琼教授做总结,她指出,李教授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向同学们诠释了什么是幸福,她指出,心中有爱,眼中有光,有信仰有追求的人是幸福的,鼓励同学们向李教授等新闻前辈学习,以人民的幸福为幸福,不断提升人生境界,未来成长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卓越传播人才,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做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严哲川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